三、台灣要繼續維持幾十年來的擴張主義路線,還是要逐步轉向保留主義的大道這根本方針需要通過全民的內在反省,才能決定。政治菁英不能只基於自己執政或企 圖執政的現實利益便一手加以掌控。台灣的社會只有深化其內在反省,才能建立起新時代的文化與價值觀,也才足夠成熟去調整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今日的台灣,遍 地都出現如下的主流價值︰一個南投縣純樸的農民居家附近由於土地大肆開發,同百年歲月一起長成的田園風貌及鄉村社區幾天之間便被破壞無餘,眼前將出現一條 無遮無蔭的六線道大馬路,他高興的喊說:「著路啦!」問他:「以前的風景破壞了,你甘不覺得可惜?」他說:「有大路較方便啊!」再問他:「車太吵,風沙太 大,怎麼辦?」他的答覆是︰「真的不能住,再去買別墅住,地皮漲了,有錢還怕無處去?」這類擴張主義的價值觀是當前的主流看法。沒有深化台灣社會的內在反 省,根植於政治菁英與一般民眾心中的擴張主義,無法重做檢討。開放公共領域,最能深化社會的內在反省,公民投票是開放公共領域的一節。發展社區參與,使社 區對本身公共事務擁有相當資源及決策權,讓人民能從社區實際事物中學習民主運作,進而凝聚社區意識,健全現代社會的民主基層細胞,是鞏固民主最紮實的基 礎。凍省及縣市長選舉之後,中央集權正面對地方分權的衝擊,但地方不等同於縣市,對現代社會的民主運作與人民學習公共事務的場域而言,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 的縣市規模顯然太大。規模大經營起來容易僵化,地方分權應延伸至村里社區。小規模經營的成效因回饋迅速,較易建立起清明的公評,塑造人的新價值觀。解嚴以 來,有些人也在提倡發展社區意識,但只要社區沒有資源,沒有決策權,事事要仰仗上級行政單位的恩賜,找關係走門路便比做事重要,今日地方人才反淘汰的現象 必然持續存在,社區也因只有建議權無決策權,引不起居民參與社區事物的熱忱。所謂社區意識將無從凝聚,「社區主義」必徒然流為口號。公民投票與社區參與, 是透過實際運作去提昇人民民主水準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宏觀而長遠的基礎思考訓練更不能忽視。在公共事務的實際運作中,人民固然能累積經驗,提昇視野,但容易陷入短視與局部化的小角度,必須退一步讓 人民普遍接觸當代思潮,涉獵現代知識,才能共同思考社會的整體利益及長遠福祉。社區大學的全面設立,便是經營新文化,重建新社會的發源地,也是目前台灣社 會要深化內在反省不能缺少的工作。全面設立社區大學,是目前縣市政府層級以極少人力物力便能積極推展的工作,目的不只為了要提供人民終生學習的機會,更進 一步藉由討論知識、經營社團及技藝交流,活化台灣社會。校址可設在社區國中小以節省校地經費,於晚間及假日開放給十八歲以上社區居民上課及辦活動,資格不 限。課程分三類︰學術討論、社團活動及技藝交流,各佔三分之一的學分數。學術討論捨棄傳統演講方式,改以工作坊型態進行,可引聘大學研究生來當講師,提供 資料共讀及討論,促成知識份子與民眾間的互動。而社團活動則以學員為主體,內容圍繞於社區公共事務,例如讓學員自發性的成立環保社、社區新聞社、社區規劃 社、慈幼社、殘障關懷社、地方文物社、校務義工社等。至於技藝交流之課程,包括水電、木工、民間藝術、居家建築、室內設計、自製衣食、舞蹈、音樂、繪畫、 書法等,在在都有助於充實生活內容,提昇人的美感,改善居住環境,消除階級界限,催生常民文化。行政工作及部份經費可分攤給學員負擔,各社區大學只設主任 及事務員各一名即可。學員必須有固定場所相聚,彼此間的互動關係才能充分發展,例如各社團可與中小學生共用固定教室,作為社團據點。訂木箱於教室牆壁,置 放社團及學員之物品。人民就讀社區大學的誘因,是縣市發放社區大學文憑,文憑可分兩個以上階段發給,視學員修滿各類課程的必要學分數而定。(有關社區大學 的規畫細節請參看〈台灣教育重建〉一書,遠流出版)。依此計畫下推展的社區大學,其社團活動將提供社會重建充沛的人力。同時藉由三類課程相互穿引,台灣社 會的內在反省將逐步深化,民脈(civil convection)張度與民主水準也可望大幅提昇,一個嶄新的較人性化的常民文化與民主政治,才能出現在新世紀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