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現在各地社區大學的經驗交流、連繫、傳承,好像不是很密切?
A:你這本書好好報導,其實就能發揮這樣的功能。
Q:希望如此。我的意思是比如文山社大運作已經滿上軌道,可是其他地方好像又重新摸索。譬如有些地方在課程設計上比較符合人文、自然、社會的學程規畫,有 些地方則比較沒有明顯的學程特色規畫出來,差異滿大的;此外,在找講師以及講師的互動方面是否已經有一套運作的模式出來,或者說這其實是需要講師各自互動 一段時間才能夠形成的?
A:有些基本的東西沒辦法有個簡單的公式。另外一個問題是:到底課程要不要加以結構化?其實是要需要拿出來討論的。我們常常想要把課程弄得很結構,為什麼 需要這樣呢?我自己的想法是:在人一生當中,並不太需要那麼有結構才學得到東西,我們常常是在一些點上面有一些覺悟,而後就是那幾個點讓我們自己把它們串 聯起來,去想像自己和世界的關係,這就是人生。我們一直想要把課程結構化,恐怕是從規畫者的立場來的,那我是嘗試從受教者的立場來看問題。最早的時候,我 是想課程主要包括學術、社團、生活藝能三大類,至於裡面的課程要怎麼規畫,要看學校本身以及社區的需要來定。我覺得社區大學基本上是大的「文化夜市」,也 是說像擺攤位一樣。學員因為來這裡學到一些東西,學了這,想要再學其他東西,然後學員覺得需要什麼東西就再去跟學校談,跟老師談,再看有沒有可能安排,再 給下面的東西。我是從是演進的角度看事情。這是演化的過程,我倒不認為一開始就要做嚴厲的學程規畫。學程規畫有兩種:進階式的和橫向規畫,學程規畫這東西 有好有壞。我認為是相當開放的,慢慢去發展,否則一下子就一層層規畫,那社區大學太龐大了。近程如果有些科際整合的東西夠深刻,而這樣的課程是社區大學學 員感興趣而且需要,就可以放進來。套裝式進階式的課程,我覺得到一定程度可以與各大學合作,讓他們進大學去修比較專業的高階課程。社區大學大概很難什麼東 西都要。至於橫向的聯繫,就要看條件。比如「環保生態」課程,大概最容易會有學術的課程,談環保生態;會有社團,如環保社生態保育社;還有生活藝能課,像 垃圾處理、共同購買,廢物利用,紙形藝術這些是可以連繫在一起,變成一個學程,這東西真的要看各校的發展,能連繫在一起的也不多,太勉強反而不好。「教 育」的東西也可以,如學術課程裡的認知心理學或有關的課程,加上社團中的教育問題研究社,以及生活藝能的課,如親子關係等,也可以變成一個學程,這東西真 的要看各個學校的條件。文山社大也弄了四、五個學程,也還可以。但學程反過來會產生排斥作用,學員只要學了這個學程,對其他東西就可能變得比較疏遠。我是 覺得這東西沒有定則,一邊發展一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