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我們鄰近的日本,因鄉村人口外流、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等社會情境類似,其在「地域振興」、「地方創生」方面的政策經驗及衍生出的地方集資平台,在臺灣推動「歷史再造現場」、「地方創生」等大型國家公共政策的現在,也相當值得我們作為發展引入民間力機制的參考借鏡。
# IOBY支持社區跨越最難的一哩路
在美國,許多弱勢社區長期缺乏投資,但人們對於改變充滿渴望,IOBY在這樣的需求下應運而生。IOBY的願景是,「從後院開始,一個接一個街廓,最後重塑整個國家的社區生活」,他們也真的從紐約開始,一步步推進美國逾260個的大小城鎮。IOBY發現社區成功改變的關鍵,不在集資金額多寡,而在人的培力及豐富的協作關係。以下資訊可以反應出IOBY的特質:平台專案成功率高達87%,平均集資目標為4,181美金,平均每筆贊助金額為35美金,平台上出錢又出力的贊助者高達53%,團隊共29位工作者中,有6位長期駐地,與提案的社區領袖(IOBY Leader)共同工作。
IOBY最深切的期待是為那些面對龐雜問題卻無能為力的社區,帶進新的社區決策機制。利用小規模的社區型集資專案,讓居民有機會坐進決策圈中心,為社區帶來真實、快速且有效的改變,過程中也使社區逐步具備改變自身環境的能力與信心。在進入每個城市前,平台都會先進行他們所謂的「phase zero」研究,他們進到社區,聆聽社區頭人的想法,以更理解社區的真正需求。IOBY培力那些能為社區提出好主意的人,成為具有影響力,能規劃、集資、為地方帶來正面影響的公民領袖。
在一些長久以來被忽視、資源缺乏的地區,或在使用數位資源的能力上有落差的社區,平台會派任駐地專員和社區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逐步建立雙方的信任關係。IOBY不僅僅把自己視為一個提供社區資金和資源的角色,它更重要的任務在於扮演一位召集人,將社區裡不同的成員串聯起來,建立起強韌的網絡。
從凝聚社區、提案到執行的過程裡,IOBY盡其所能的提供所有支持和協助:確保所有合作的群體都能順利接觸IOBY夥伴、提供容易上手的集資培訓給有需求的社區領袖、媒介專家和實務工作者、連結公部門和法律顧問等。特別的是,在IOBY的部落格上,幾乎每一個專案都獲得詳細報導。透過報導,贊助者可以瞭解集資結束後社區發生的改變,更深入理解專案之於社區的意義。
# Spacehive以「城市」凝聚認同感,倫敦市長基金捲動地方投資
在英國發跡的Spacehive自詡為豐富公民生活的共創者,核心宗旨為「讓人們有能力去創造和支持能讓地方更好的提案(Empowering people to create and fund projects that make local places better)。」Spacehive利用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並擴大「家鄉」範圍,在平台上形成以英國各大城市/區域為名的Hive(意指如蜂窩般熱鬧的討論區),諸如倫敦、約克、曼徹斯特等,將各地區零散的集資案集中處理,以發揮更大效用,凝聚有共同熱情或城市經驗的人們持續討論、提案、贊助,並付諸實行。Spacehive已經與英國逾372個鄉里共創超過650個成功專案,募集了超過1300萬英鎊的資金!
而Spacehive的倫敦hive中,民眾提出各式各樣的狂想,在平台中由倫敦人以實際贊助表達偏好和支持,當某項提案獲得相當人氣和贊助後,倫敦市長就會進場加碼贊助,將那些受民眾青睞的提案更往前推一步。市長的支持也帶動提案地點周邊的企業和民眾跟進支持,使提案更快達標實現。在市民和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經達成104個提案,超過8,343人為倫敦投資超過244萬英鎊,不僅創造了有趣的快閃市集,讓舊煤廠變身公園,甚至把舊水槽變成藝廊。
# FAAVO:地方X群眾集資
和台灣發展脈絡相近,日本也在2011年左右引進群眾募資,而自2009年開始推動的「地方振興」以及災後重建募資相關提案自然也出現在日本的群眾募資平台上,如日本最大的群眾集資網站CAMPFIRE,或是日本最早的群眾集資網站READYFOR。相比起CAMPFIRE和READYFOR上五花八門的募資提案,FAAVO則是一個將尺度縮小成各都道府縣的地方集資平台。FAAVO用「地方」來分類,由各個地方的player(計劃發起人)提出計劃,包含自己對地方的想法,為什麼想要發起計劃,會怎麼執行,如何活絡地方,透過網路看到計劃的人,若是產生共鳴進而提供金錢支援,或是幫忙分享宣傳。目前FAAVO已擴大到日本境內107個地區,累積的總贊助金額高達11億日圓!
FAAVO也採取一個有趣的措施:徵求地方合夥人,邀請根植地方的NPO、企業等團體共同合作,由FAAVO負責網站經營、全國性的資訊發送,以及經營的方法論等,地方團體則負責計劃的發掘、與發起人的聯繫,地方活動的舉辦等。
# 公私協力地方集資回饋品:ふるさとチョイス(故鄉Choice)
日本另一個有趣的案例為ふるさとチョイス平台,此平台和日本許多自治體合作簽約,結合了自2008年起日本政府推動的「故鄉稅」捐款型納稅方式,讓地方政府可以合法募款,而民眾的捐贈可以扣抵固定程度的所得稅或住民稅。針對捐款,地方政府則在扣除基本額後,採購地方業者相應價值的和牛、水果、名酒等地方特產,回饋給捐款者。對於民眾來說,節稅的同時能獲得平常不一定捨得買的商品,對於自己的捐款去向與用途也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大大滿足了「錢要花的值得」的心態。相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在獲得資金投注的同時,回贈的謝禮既是對地方業者直接的採購支持,也是有效的地方特色宣傳。
雖然民眾難免以節稅作為主要捐款理由,但此平台上對於該自治體的簡介、商品跟地方的關聯、民眾對於該地區充滿回憶、感想與鼓勵的留言,甚至是當地市區公所針對捐款的用途介紹、最新成果報告等資料的提供,都多少提升了民眾對於地方的認識與支持意願。
著眼臺灣,社區集資平台的想像
從美國IOBY建置完整地方小型集資培力策略與支持網絡,英國Spacehive的倫敦Hive中結合市府政策,由市長加碼贊助地方集資,公私協力共同投資地方,再到日本地方集資平台結合居民切身生活所需發展出的集資模式,豐富有趣的國外案例開啟了我們對於社區集資平台的多元想像。那麼回過頭來,當回到台灣社造脈絡,嘗試以社區集資做為一項工具,交由社區團隊用以媒合、擴大社區行動參與者,讓有意願支持地方者能輕易找到管道與投入方式,也讓資源需求不再成為有志社區行動者的進入屏障時,我們又該多做些什麼準備?現有的群募平台足以滿足我們對於社區集資的想像與需求嗎?又或者,有沒有什麼公共政策能與社區集資接軌,建立起民間力量的引入機制,由下而上動員社會,亦由上而下給予閒置空間開放、相關法規鬆綁等輔助。
再進一步思考,社區集資是否存在著操作門檻呢?會不會只是熟稔網路工具使用、懂得如何行銷宣傳之社造工作者的應許之地?臺灣傳統深入鄰里間的社區發展協會、基金會等組織,又會不會因此被排擠於社區集資工具使用之外?建立臺版IOBY或許會是個可行的解決方法,但如何回到臺灣社造脈絡發現真實社區需求,而有相應的修改設計與配套措施,則是需要再進一步由實戰經驗中持續觀察反饋的,而臺北眾力方程式作為一項由公部門支持、運行至第二年的計畫,具有其綜觀北市社造變化趨勢及嘗試針對更素樸的一般型社區進行社區集資操作的高度與角色,全促會亦將在今年陸續收攏兩年下來的執行觀察經驗,並透過編撰集資教戰手冊、與北市社造界各組織跨域交流等形式,由不同面向持續倡議社區集資,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