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志彬
一、前言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將於新的學年度設置新的組織編制「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心」以推動課程的統整以及一般課程與社區議題的接合。對於此一構想,及其 伴隨而來的課程與活動實驗,象徵文山社區大學的社區經營策略又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既有基礎之上,文山已經部署妥當,準備面對另一場新的社會實驗。在「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心」推動之初,本文嘗試對以往的社區經營策略作個簡要的回顧,再 重溫一次實踐過程中曾面對的問題與回應的方法,並由行政人員的角度對其中的策略意義做一歸納整理。此一書面心得為備忘錄性質,希望能為文山社大以及其他社 區大學夥伴研擬社區經營策略時提供一份問題提綱參考。
二、文山社區大學社區參與策略的發展歷史基於課程內容、課程操作方式、學員與師資參與者的不同,以及相應的社大本身行政支援結構等現象的演變,我將文山社 區大學的社區經營策略分為四階段: (一)、87年底至88年底社運團體策略結盟階段:在社運新基地的想像之下,環保、生態、空間營造、婦女團體等社運團體加入社區大學,在社團課程的分類 下,實驗以台北市為範疇的社區運動人才育成中心構想。 (二)、88年底至89年底社區成長學程發展階段:社區經營制度化初創時期,社大設立社區成長學程,由學程召集老師規劃推動,增聘社區專員,以機動性高的 工作坊作中學為操作手法,社區議題為教案,社區人士開始加入,社區大學、新願景促進會、社區發展協會的三邊網絡關係逐漸成形。 (三)、89年底至90年底推動守護景美溪行動計劃階段:社區在地網絡進一步擴大。推動沿溪大專學院與文山區中小學以及民間團體合組守護聯盟,監護一條河 流的社區範疇圖像被清晰提出,並透過學習型社區計劃,進一步整合社區行動目標與文史、生態課程,嘗試發展社大的特色課程。 (四)、90年底之後推動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心階段:選取木柵公園萃湖為社區自然教室,增強校內組織力量,帶動自發性社團、一般性課程與社區發生連結。以 上四階段的標舉只是分析上的簡化,在時軸上並沒有先後取代的關係。除了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有較明顯的路線轉折之外,第二、三、四階段新策略的提出都是 堆疊於既有的基礎之上,與前一階段的社區成果保持並行發展或互相呼應的關係,社大的社區行動理念也在這樣的累積過程中得以不斷豐富深化。 (一)、社運團體策略結盟階段 87年9月文山社區大學在全國注目下在文山區成立,其標舉打造公民社會的理念,提昇全民教育--延伸教改運動戰場的使命受到社運團體的高度關切與行動響 應。社大第一學期,環保聯盟台北分會、崔媽媽社區服務中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人本教育基金會、主婦聯盟、全景傳播基金會便開始在社團課程的分類下加入 社大。
在黃武雄老師原始的規劃中,學術課程、社團課程與生活藝能課程構成社大課程主體,而社團課程強調行動的學習,首要任務在於發展人的公領域,鼓勵學員參與公 共事務。對於此一目標,上述社團均全力以赴,課程設計裡都包含了實作、實例參訪、自我社區問題交流等內容。但是對於在地經營這一面向,當年大多社團都有力 有未迨的現象。對於當年全國唯一一所社大的想像,大多參與社團的當事人均傾向於以全台北市甚至包含台北縣為範疇,把課堂當作培育台北縣市社區運動人才的基 地,或者是培育幹部、吸收成員的訓練管道。因此不僅參與的社團師資缺乏文山區長期經營的經驗,學員之中來自台北各地,文山在地學員往往僅佔人數一半以下。 課程之中對於文山議題的討論也僅止於案例解說,缺乏系統性的探討與持續性的追蹤。社運團體與社區大學初期的結合很快便遭遇到嚴酷的挑戰,社區議題取向的課 程與公共性社團普遍招生情況都不理想,而社運團體對12週長度的課程規劃與班級經營也有動員疲乏的現象,因此在第二個學期之後許多社運團體便逐漸淡出社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