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論這一時期的發展,最重要的實驗意義包括: 1. 打造社運人才育成中心的社運新基地 2. 以公共性社團課程為操作模式 (二)、社區成長學程發展階段在社區課程普遍開設不佳的情況之下,社大開始於88年底積極拜訪文山區區公所、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規劃師與各里里長,選定了 「木柵國小老校長宿舍籌見文山會館」這一議題,並經由三個月的籌畫推出了「文山地方領袖工作坊」。領袖工作坊是社大在社區工作的里程碑,不僅在籌畫階段的 團體包括社大、文山區公所、民政局、社區營造學會、社區規劃師等專業團體與公私部門在地團體,報名學員更高達71人,成員多位里長以及社區發展協會的幹 部,一反以往社區課程的冷淡。社大的社區網絡開始建構成形。另一方面領袖工作坊打破18周的僵硬課程限制,採取機動的工作坊形式,以議題導向由作中學的操 作方式,激發了學員的問題感與動能,促使各式的社區議題出現,此一經營模式成了其後社大社區課程的主要模式,89年的木新永安市場改建案、木柵路一段的老 樟樹保留、明興的健康社區、指南的自主廚餘推肥均衍生於此一時期,也都採取了作中學的工作坊形式。隨著社區動力的展現,相應的組織工具也有大幅的改善。與 此同時,社大於88年12月增聘一位社區專員專門負責經營社區課程以及支援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並邀請羅秀華老師擔任社區成長學程召集人,於89年3月推 出社區成長學程計劃,整個社區經營圖像逐漸具象化。而更重要的是,由領袖工作坊核心成員延續下來的合作默契有了成立會館促進會的構想,也就是後來新願景促 進會的發端。也就因為新願景促進會的成立,各社區的情感聯繫與經驗交流有了更堅固的平台,也逐漸形成了社大--學習支援機制;新願景促進會--協調整合社 區力量、開發公共議題;社區發展協會--執行主體三邊一體的合作關係。
這一時期的重要發展包括: 1. 反教為學:工作坊為主的操作模式 2. 社區成長學程、常任學程召集人、社區專員--社區工作制度化 3. 社大、新願景促進會、社區發展協會三邊一體的網絡關係 (三)、推動守護景美溪行動計劃階段當新願景促進會的夥伴開始在自己的社區深耕議題之際,社大以景美溪為共同願景,在賀柏颱風之後,提出守護景美溪行動計 劃,召集了更多元的社區夥伴,也將社區成長學程的學員對象擴大至國中小老師與對地方文史、生態保育有興趣的民眾。時任文山社大副主任的戴伯芬老師於89年 11月提出的守護景美溪行動計劃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份為景美溪沿岸生態講座,第二部份為活動部分,內容包括景美溪守護聯盟的成立;景美溪環保護照的發 行;各級學校有關設立景美溪志願服務課程的推動等,第三部分為積極推動景美溪沿岸環保志工隊。當時整個景美溪計劃整合的對象包含了景美溪上游的華梵大學、 中游的政治大學、世新大學、台灣師範學院、中國技術學院、東南技術學院、景美溪沿岸各級中小學,加上下游的中時文教基金會,大大擴展了社大的社區合作對 象。景美溪計劃的另一重點強調社區目標與社大教育功能的結合,希望能發展出社大本身的特色課程。此一思考面向導引了後來文山鄉土文史工作坊、景美溪文史讀 書會、景美溪論壇的陸續推出,也發展出了和祭祀公業張慶望張秀卿管理委員會、張廖簡宗親會、木柵集應廟等單位的合作關係。雖然文山社大增加了新的人力編制 (一位執行秘書負責督導社區組業務的推動,機動性專案人員負責文史議題),但是整個景美溪守護計劃對社大而言仍然太過龐大,許多方案雖有具體的執行計劃, 卻無力協調各式不同聯盟夥伴的意見與行動步調,因此守護聯盟的推動進度以及以景美溪為社區概念範疇的實質經營內容都放慢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