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階段的重要發展包括: 1. 一個符合自然人文地景的社區範疇圖被提出---一個社大看守一條河川的想像 2. 社區在地網絡的擴大--- 此一時期多元異質的團體成員包括:大專院校、各級中小學、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工作室等。 3. 發展特色課程,強化社大為一社區學習、交流經驗的平台:社區行動議題與生態、文史課程的初步結合 (四)、推動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心階段社大的社區經營日見茁壯,但是社區議題如何與社大另外八十於門課程、2000位學員產生關聯?如何建立一有效機制, 將社區參與的經驗回饋給社大一般課程,或者將社大更廣大的師資資源與學員力量導引到社區?而不是讓社大變成割裂的兩大塊:同樣蓬勃發展的社區行動參與社區 課程,以及以靜態、課堂學習為主的一般課程?解決這個問題成了文山社大新階段校務經營的重點,尤其在學員社團力量起來之後,我們看到了增強成功希望的契 機。文山社大在90年8月底正式成立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心推動委員會,並由召集人林淑英老師提出以「木柵公園萃湖綠帶」為第一階段社區本位教學中心據點的 構想。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心預定的主要任務包括整合課程;協助社大老師以社區本位發展教材,以及建立社區之人文、生態資料;舉辦全校性認識社區與鄉土教學 活動等目的。而萃湖社區自然教室的規劃及是希望以社區本身豐富的生態與歷史人文特色為藍圖,作為課程整合與社團活動的舞台。新的學期裡,文山社大優先規劃 了近代史講座、親子數學、台灣田野美學等六門課程必須融入萃湖當地特色為教材之一,並鼓勵攝影社、黑白畫社、生態社等社團選擇此地為日常活動與成果展示之 處。除此之外,新學期的第九周的全校性教學活動也選擇以萃湖為課程設計成果展示區,希望以連串的活動帶動與當地居民的互動。未來此一編制可望帶動的發展包 括: 1. 加強對內經營,補強行政編制,推動一般課程、學員社團與社區更緊密的結合 2. 學校社區化,開發自然教室,鼓勵社團、一般課程走入社區三、結論社大的資源有限,因此每一階段社區經驗重大策略的改變往往肇因於既有問題的壓力與新人員的 加入、新的意見引導。
但是在這些變化之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即是社大在地網絡的成長與多元化,網絡的意涵不僅指對外的社區關係逐漸擴張、穩固,社大內部的組織建制與學員社 團力量也越見成熟、有力。隨著社大網絡力量的強化,使得社大每一階段的社區經營策略可供運用的資源更加豐厚,另一方面隨著每一次社大在網絡中的位置選擇, 它的社區面貌與功能定位也越趨清晰。目前為止,文山社大在不同的方案中有時以一個學習資源的提供者自居,盡量不涉及社區的決策過程,有時又以推動民眾教育 為己任,積極規劃社區議題的方向與目標。總而言之,隨著社區經營經驗的累積,社大對於「社區」意涵以及自身的角色認知還在不斷謹慎的調整中。而在社大的行 動態度考量之中,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教與學的發生處所,這個特質有關鍵性的影響作用。而隨時面對2000人次的學員的期許和責任,這個迥然相異於以往社運 團體的運作經驗,這個量上的不同也起了質上的變化。這兩個條件深深影響了社大的每一個社區策略。不過這是另一個議題,不在這篇文章的範圍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