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代議政治,「參與民主」的特點是: 「參與民主」相信人民直接參與和自身相關的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才能反映真實的需求,避免政策與民眾之間巨大 的鴻溝,使政策違背人民利益或滯礙難行。 「參與民主」強調公共討論的空間,認為公共政策必須在充份溝通、分享、討論的基礎下,才能達成較適切的主張。 而公共討論是一個相互學習、彼此辯證的過程。決策能力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的,只要有參與和討論的機會,並不是只有「菁英」或「專家」才能決策。因此,塑造 一個允許各種差異可以發聲的公共討論空間,避免公共討論「對事」的討論焦點錯置到「對人」身上的民主學習,是極為重要的。 基於「參與民主」的信念,永 和社大的校務會議,便成為公共討論、社會學習的空間。 校務會議,重點不在會議的結果,而在如何使校務決策具有公共討論的相互激盪、理性辯論的學習過 程。所以,創造各種公開討論、充份溝通、彼此說服的場合,激起學員及講師參與校務的熱情,是會議外更重要的工作。實踐面的困難 幾學期的校務會議運作下 來,實際情況為何,又遇到那些困難? 形式上的維持並不困難,固定改選、固定開會討論。而校務會議產生的「講師聘審委員會」,也確實地擔負起最具爭議與 重要的聘審任務,每學期進行對外公開徵選講師工作,進行書面審查、公開研討會的兩階段審查,集体決議整体課程規劃。「講師聘審委員會」可以說是永和社大校 務會議中,最具功能、運作最順遂的機制,審慎持平而不悖社區大學的根本精神。
然而,校務會議也有著結構性的問題。雖然期待講師、學員與行政單位共同治校,但講師與學員,畢竟與行政人員的角色有極大的不同。行政人員專職地從事社區大 學工作,可以將心思完全投入,思索與推動校務,講師、學員則是在自己的生活重心之外,附加上社區大學的位置,所以,多是被動地由行政方面提出議題討論。自 然有著熱心的講師、學員,十分支持社大的理念與事務,但距離成為協同推動者,仍有著限制,僅止能在會議上提出意見、想法,至於共同推展,則有力不從心的情 況。再者,行政單位卯足心力規劃的文化夜市或咖啡廣場,想在社大形成常態性公共討論空間,引發更多講師、學員關心校務的熱情,成效也是有限。
如何使學員與講師有著參與的熱情?如何有更明確的參與校務(不只侷限在出席會議)的管道,同時經常性的交換意見、討論辯論?不可諱言的,這需要工作人員投 注更多的時間精力、發揮更大的想像力,扮演推動、催化、組織的角色。長期的課題做為社區大學的工作人員,我們總是不時提醒自己,所有的事務千萬不要流於形 式主義,必須不時回歸原點,質問自己:初始的目的是什麼?校務會議不為會議而會議,有什麼樣的做法?參與民主的落實,要怎麼真的深深成為社大學員與講師共 同的生活實踐?我們也明白,社區大學並不是獨立於社會脈絡而存在的。當整体社會大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仍停留在無力、缺乏熱情與空泛的議論時,想要在社區大 學推展一個與主流價值有別的民主空間,本就是耗時費力的工程,這裏頭,需要更細緻的思考和更長期的累積──僅能在此與有志之士共勉之。註1:永和社大「通 識選課規定」,為避免社大課程受市場因素影響而趨向功利性,規定未滿55歲學員,每兩學期必須選修一門學術課程。當初此規定在送校務會議前,即進行非常漫 長與大規模的討論和說服工作,在校務會議上,也引發激烈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