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投入 就有收穫~晁瑞光對環境美學的堅持
文/陳美幸 2010.0129
在台南社大試辦的這二年裡,當在思考:社大是什麼?社大該開何種課程?這時,「華燈」所學的便反芻而出。也覺得30歲以前是在學習各種資源,30歲以後, 就應該是貢獻出來給社會。他對環境的期許,有其堅持,表面上,像對環境作了很多監控,看起來似乎很不錯,但嚴格說,卻仍不及格。舉例如:沒有完整的資料建 檔,只有一堆相片紀錄,充其量只是多一些可能性,去面對自己的環境。當然,這也是實踐的過程之一,反正,想做的事,該做的事,就盡量去做!從美好的事物著 手,儘量往有益於環境品質的方向去行動。
而社大的課程,就如一支釣竿,先得知方法後,再從過程中去找答案。舉「河流的美麗與哀愁」這門課為例,希望學員變成怎麼樣?現實應該怎麼做?排課的宗旨無 非在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課程中培養學員思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點增長,就是增長。自然資源提供了城市發展的各種物資需求,其中最重要的,莫過 於水資源。「台南」很不幸,九條河川沒有一條是乾淨的,污染第一、二名的河川都在這,還有一條戴奧辛最高的河川,因為旁邊有個中石化台鹼安順廠(附註文 章)。所以,對於河川的保護實刻不容緩,知道越多心越慌。講到河流,河流原本面貌應該怎樣?乾淨、有小魚、小蝦的水已不復見。也曾與永華國小的老師聊過, 每天面對「竹溪」這條惡臭的小朋友,如果理所當然地認為「竹溪」就應該是這樣污濁惡臭,那實在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每個人都喜歡美麗的東西,當美的東西不 在,當然會很難過。話題緩緩流洩,從「人」開始最後回到「人」,以人的經驗去談環境議題,亦如看了「NG」、「公視」頻道。不甚亮眼,卻誠實地寫下台灣的 生態環境紀錄。
學員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