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不休—談學術課程之萎縮
文/張美鳳 2009.1218
弔詭的是學術性課程的講師大多是學院出身,受過套裝知識的完整訓練,換到社大這樣一個號稱「知識解放」的場域,他們的心態如何轉換?與會有人提到學術課程 如果要為大眾較易親近接受,必須經過解構再重新設計建構。在此我想引用郭中一老師(文山社大講師)的一段話,他說:「在科學知識的介紹中,尤須講究系統、 結構和方法,而非散漫無根緒的零碎知識,但是龐大紛雜的體系,常使得學員望而生畏,所以體系應存於教授者的胸中,而不應出現在口頭或筆端。講授內容力求循 序漸進,前後連貫,但是卻要巧妙地以生活課題或習見的現象呈現物理內涵」(註:郭老師的課程名稱是「廚房物理學」)。從上述這段話我們可以窺知,郭老師是 如何將一門學術課程解構再重新設計,也因為他的用心讓一般人可以親近自然科學,難怪能獲選為代表性示範課程之一,在15日的大會上,大家親眼目睹郭老師輕 鬆有趣又充滿知性的教學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我們相信在摸索的過程中,是會有一些生澀、不自然?然而講師本身觀念的解放與課程的設計實在息息相關。三、宣 傳不足—產品經過良好的設計之後,仍需進一步的包裝和宣傳,這就是與會人士提到的經營理念。好事傳千里,好東西自然會有好口碑;如果完全仰賴傳統的口耳相 傳顯然是不足的,尤其一般人對學術性課程存有舊觀念的情況之下,要大家接納它是不容易的。從這次大會精挑細選的示範課程看來,應該不乏這類設計良好的學術 性課程,怎麼樣讓更多人窺見它可親的一面,應該是值得思考的。文末筆者要提出一個呼籲,讓各地區的社大之間加強交流,互相引進優良課程,彼此切磋,或許對於不斷下滑的選課人次會有止跌回升的作用。
學員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