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可共同參與的事物或議題,則課程能發展出具有行動力的社群〈例如:『台語的現代情景』同學組成『台語文會』,參與編輯【時行台語文月刊】,及台語推 廣課程規劃與進行工作,並開設母語推廣節目於地區公益電台;『木屋自造』同學參與新竹市辛志平校長公館之歷史建物保存工作〉。甚至進而在課程中發展出師生 共同協力經營的法人團體〈例如:『法律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保護自己』師生投入發起產銷合作社、道路關懷協會。〉由社群發展課程或活動的經驗除了透過上述共 同學習經驗而發展出來的社群,在其共同經營的事物上,又會發生新的學習需求。例如『心學社』的『老子』課程為深入專題研討、『法律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保護 自己』的『道路篇』為培養車禍事故鑑定處理常識及能力、『台語文會』師生為持續推廣母語共同設計進行『拍開台語的花園』等等。
此外,由發掘社區裡、在地社群的需求來開設課程,亦是我們的經營重點:一、第三季與本校所在的光鎮里里長談話中發現社區居民對英語會話學習的需求,我們便 協助尋求適當師資,在社區開設『基礎英語班』。這是一個新的嚐試,從第一季開始,未曾開設過這種坊間流行的課程。但值得討論的是:如果社區大學不能提供那 些未獲得應有的教育資源者所期望的知識工具課程,那就要失去其教育意義了。社大理當要提供此類課程,只是開課方式應該回到地域性考慮,以社里間的開課形 式,提高語言學習的生活性、互動性與樂趣。二、本市的歷史空間『空軍十一村』的市民參與保存再生利用行動中,新竹高工開設的成人教育木工班學員參與『空軍 十一村』整修工程紀錄。透過累積其中實務的學習經驗及心得,與社大合作,規劃課程、尋找師資而開設了第三季的『木屋自造』課程。不但延續了市民參與公共事 務的發展歷程,這樣的串聯也使得後續『木造社』產生,並且師生參與辛公館保存的工作、在過程中延伸學習成為可能。三、歷史空間『空軍十一村』而凝聚的參與 者,自發舉辦社區畫會,在對社區凝聚的努力過程中,認為不同於學院內涵的『國民美術』適於在公共開放空間發展與社區居民的互動,因此在第四季與社大合作邀 請投入推廣國民美術多年的畫家劉秀美老師於『空軍十一村』開設課程。劉老師將美術帶回到人的真實生活領域,不但讓“不敢畫畫”的人擺脫自我設限的成見,也 讓困於學院窠臼的熟手獲得解放。劉老師一開始便真正地將美術的工具性技巧門檻降到最低,並使學生的知覺與知性恢復自由,稱得上是一位“社大本色”的教育 家。而將這樣的老師帶到這樣的開放空間與公共場域,正是社區大學的自我成就的歷程。四、為社大與國中共用空間,只能利用星期六開設白天的課程,致使許多晚 上無法到社大上課的民眾望課興嘆。「柑仔店」為一承租公有建築之事業體的營業空間,包含有餐廳、超市、兒童書坊、講座教室,雖然地處偏僻,然而其經營方向 注重社區關係、環保觀念以及親子教育,且其空間的可使用時段恰是社大所不能提供的。因此由第四季開始,合作開設上午時段的『兒童文學』課程,提供給民眾, 不僅符合其經營特色,也讓社大能夠服務當地社區。
經過這良好的合作經驗,計劃再合作開設的課程有『親子繪畫教學』及『書法』。結合社會價值良善的商業空間開設社區課程,開啟了一種極具社群串聯意義之方 向。五、三季與園區旺宏電子公司合作開設『陶藝』課程,是社大與園區社群建立互動的開始。而之後『法律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保護自己』師生投入發起的產銷合 作社,先期也曾籌畫開設在園區內。六、三季『法律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保護自己』師生於生活中探討人與土地的關係以及環境權,因探訪橫山鄉一位老農夫由習於 農藥使用到拒絕農藥,以致作物外表不佳而滯銷。因此師生在社區大學發起採橘之旅,並自然發生了共同購買。許多人因此經歷到了自己與土地關係的感受。與在地 團體及單位串聯、合作的經驗一、第二季與交通大學之資源共享合作計劃,包括提供社大學員圖書館資源等。配合第三季由交大圖書館典藏組張惠美老師開設的『圖 書館與網路利用』課程,將更多的學習資源引介到民眾的手中。二、台灣道路關懷協會」、「荒野保護協會」、「自主學習資源交流中心」、「湖畔民眾俱樂部」共 同合作保存並經營新竹市歷史空間「空軍十一村」成為市民文化空間,並據此文化空間營造方向開設課程。目前第四季開設有『國民美術』、『體驗建築』、『頭前 溪鄉土文化深度探索』、『拍開台語的花園』、『法律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保護自己』、『用卡麥拉寫日記─報導攝影與社區發展』…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