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歷史空間為一開放空間,兩年多來所形成的經營型態與宗旨是:透過共同參與的串聯行為〈包含:會議、勞動日、推展十一村公共文化空間活動、公共事務議題 討論與學習‧‧等〉,讓接觸這裡的市民及團體,發生互動、彼此學習,並在公共事務議題發展的認知上參與凝聚的過程,成為文化空間塑造的一份子。其空間特性 是具開放性並可同時進行多元社群活動,在公共參與的共同經驗場域中,對於社群間的互動與合作、串聯是一條件良好的場域。三、新竹市環保局合作推動社區環保 教育。第三季有『環保生活夏令營』種籽培訓計劃,限於校方行政編制無法額外負擔計劃執行,因此推薦「空軍十一村歷史空間保存與再生行動聯盟」中合作團體─ 『湖畔民眾俱樂部』承接,並於該歷史空間舉辦,課程中有來自社大、「主婦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大城鄉基金會」講師支援。本季,本校又與環保局合 作,承辦為期九週的『環保種籽學習課程』,深入社區鄰里,多點開設環保課程。此課程計劃延續了老師與團體間的合作經驗,更多了積極的學生的投入執行行列。 四、新竹市都市發展局合作經驗。都市發展局為落實其「社區規劃師」制度,計劃與社區大學合作,於「社區規劃師工作店」夜間時段,開設『體驗建築』與『社區 建築』課程,凝聚社區社群的環境意識與行動。因為都市發展局於空間籌備時程落後,『體驗建築』乃更改上課地點。而開設『社區建築』之合作單位『專業者都市 改革組織』在評估招收學員人數可能低於原規劃的適當規模後,取消課程計劃。雖則如此,這次的接觸中,我們也對都市發展局決心走出台北經驗模式外,發展與在 地社區結合的實質內容,有所參與及了解,或有助於未來的社群串聯及課程規劃。
未來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的發展方向一、與玄奘大學成人與社區教育系合作之香山學習型社區計畫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得天獨厚的設立在新竹市香山區,雖然區內僅 有一萬七千家戶,五萬多名居民,但是背山面海,天然資源豐富。區內玄奘大學更是國內第一所設有國內成人與社區教育的大學,香山社區大學創立期間就承蒙玄奘 成教系曾主任、張德永老師及各位師生大力協助。香山社區大學開辦之初與玄奘成教系合作之香山學習型社區計畫,針對香山社團與社區領導人著手,開設了讀書會 領導人訓練班、社區領導人安全研習、香山學習型社區報導人才培訓。這系列的課程奠定了香山社區大學跟附近社區與鄰里良好互動的開始。二、拜訪香山活躍的社 區計畫與社區結合工作嘗試和香山地區社區合作,以擴展招生管道及資源。合作的可能形式包括合辦課程、合辦活動等,尚待與社區聯繫後決定。目前選定的社區有 虎林、樹下、香村、大湖四個社區,將在第一季進行拜訪確定合作形式。三、成立香山文史生態與校刊社香山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雖然在之前新竹市文化局支持 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中,香山各社區有許多單獨社區刊物報導與記錄,但卻沒有全香山的串連與紀錄。文化局所舉辦的文史導覽也鮮少在香山區舉行,多集中於市 區。有鑑於此,香山社區大學第二季計畫在香山社大內部成立香山文史社、香山生態社、香山校刊社。將在第一季尋訪並組織合適成員,於第二季成立社團並舉辦活 動,目標能於第三季開辦社團課程。這樣的社團運作不僅限於校內,而是希望能逐步的整理並累積相關的資料,舉辦推廣的活動,集結在地社區的力量。四、與道路 關懷協會合作研究並推動設立環香山腳踏車道香山落日之美為台灣七景之一,潟湖豐富的生態更富有教育與環境保護的意義,這樣的美麗環境卻不能讓人容易親近與 欣賞,非常可惜。因此,香山社區大學將與道路關懷協會合作研究,並推動設立環香山腳踏車道。嘗試推動結合當地特殊議題與未來發展方向的討論,是香山社區大 學未來的重點工作。五、與實務發展並研究社區教育的工作方法與理論香山社區大學希望能結合社區教育理論與實務,在未來能與玄奘成教系的老師與同學合作,共 同研究並發展適合台灣社區教育的工作方法。
結語每一門課程規劃的過程與脈絡,都影響了其所形成的社群發展的面向。就社群後續的發展來看,各種串聯常常是持續與否以及發展走向的重要關鍵。而社區大學 的角色就是去了解社群的發展與串聯現象,並在適切的狀態下,在課程或行政上串聯進去。相關於這部分的經營,社區大學不論是就其社群經營或是整體的社大社群 的營造上,資訊流通與互動及公共論壇的建立,我們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型態,都是非常重要的。由第二季開始,社大工作人員聯合幾位熱心學生共同編製了校刊 『啥米尚青』,第三季更正式成立『校刊社』,召募更多有興趣與意願的學生來參與,而創刊初期的元老就成了校刊社的主力,工作人員漸由推動的角色轉為參與的 角色。在社大社群橫向串聯的意義上,這份刊物發揮了相當的功能。然而這份刊物還是在有限的人力時間及資源條件下,一直維持B4雙面大小、簡單的排版與影印 方式。印行量與對象主要是社大當季上課的學生,也發放校外幾個定點的DM放置處。在未來,我們將會投注更多的經營在刊物、網路通訊、公共論壇。或許不久的 將來,屬於社區大學的學報型態將會出現,那同時,我們也幾乎可以認為,各社區大學的在地發展已經真正“落地”並開始生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