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術崇拜追求真理是把「思想」、「思考」當成是一種追求的方向,這個太遙遠也太不實際,而現實生活卻在在只有通過技術才得以治理。在這個時代裡,人 們產生了對技術的信仰,經濟思考、淪為股價漲跌的基本面和技術面的分析,藝術修養、淪為如何學習畫畫與攝影,宗教信仰淪為求明牌、選風水,教育理想、淪為 上補習班考明星學校。一切的思考方式,皆淪落為技術層次,認為技術無所不能,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人類從此可以過著幸福富裕的生活。民眾這種對技術的迷信, 也充分的表現在社區大學裡,舉凡所有和技術能扯上邊兒的課程,通常都在受歡迎之列,社會學、哲學、人類學、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當它既沒有辦法像自然科學, 把科學簡化成為科學的技術,又沒辦法像人文學科把人文素養,簡化成為寫作文、畫畫、照相的技術,它的命運就會被邊緣化、空虛化,在市場取向的今天,這也許 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命運。
(三)基礎知識的貧乏從來沒有一門知識像社會學如此不被人理解,「社會學」名詞本身就給人很大的困惑,「什麼是社會學?」「社會學教的是什麼?」幾乎每次 都被如此詢問?它的特色是「都沒聽過這門學問!」「不能理解的學問!」不然,它就被簡化成為社會問題的學問。社會學知識在廣大的求知者的眼中,它有著太多 的「未知」。在人類的生活經驗中,人類對「未知」多少帶著一些排斥現象,它常被歸類為另一類、或非我族類,在宗教上「未知」代表著神秘經驗、令人懼怕;自 然界的「未知」代表著神秘力量,當然今天我們可以用物理或化學來解釋自然現象,不過,當一切事物還在「未知」的階段,總是讓人覺得神秘、不可親、有時還帶 著害怕。很不幸的,社會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學問,並沒有神秘、不可親、或者讓人害怕,然而它竟也落入「未知」這樣的陷阱。其實,可以理解,一個我們不懂得東 西、不認得的東西,都會有神秘、不可親近的感覺,也就難怪會因不懂而生的懼意了。「社會學」在臺灣從來沒有被認真的介紹過,國小的社會課是地理歷史和民俗 文化的綜合,國中則被規範到鄉土教學臺社課程裡。至於一個要求客觀、理性、自由精神的社會學,並沒有在學校教學裡出現過,一般讀過高中畢業的學生,不懂社 會學是什麼,即使是大學畢業,如果他不是社會系或相關科系畢業的,也不懂什麼是「社會學」?一門學問使人如此令人不解,也就難怪望之卻步。直到最近「社會 學」才和「社會科學」一起被列入技職學校的授課領域。當臺灣的社會亂象充斥,太多的情緒爭論,在在顯示現在的臺灣急切需要一個可以客觀、理性而自由思考精 神,這種精神不應該只屬於大學殿堂,它應該和大眾化的教育接榫,從小學直到社區大學。
Karl Jaspers著,《什麼是教育》,北京:三聯書店, 1977, 第124頁。
Daniel Bell著,《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 第1頁。
參見Raymond Aron著,《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第220頁。 Karl Jaspers著,同注一,第1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