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以社區大學創校理念與「生活藝能」課程領域的理想,正好可以提供「民間文化藝術」的「師」與「生」一個非常適合的學習場域。對於社大而言,開設課程 並非難事,重點則在於社大與這類型教師要如何合作將「民間文化藝術」自成一格的傳統學習脈絡,發展成一套適合社大學員的學習模式。因此,我們關注的是,無 論是哪一類來源的師資進入社大的教學系統中,「教師本身」是否都已經自覺到在「民間文化藝術系統」與在「社區大學」的「教材教法」與「教學任務」的差異? 而相對的,「社區大學本身」是否也關注到「生活藝能」課程的定位與身負的使命也有別於「民間文化藝術系統」:即社區大學在生活藝能課程領域中的實踐理念, 除了具有「學習實用技能、精緻休閒生活」的功能外,是否可以再進一步談到如何將民間文化藝術的豐富性與邏輯性發展成一套有系統、有步驟的教學模式,以深化 社區大學在民間文化方面的傳承工作。香山社大在規劃這次12月份全國教師研習會之「民間藝術」議題時,為了強調社區大學在民間文化藝術方面的傳承使命,特 別突顯這類「民間文化藝術系統」出身之「師傅」在轉換成社區大學「教師」身分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課題,例如「口授心傳」、「行規-技術層面與精神層面」等豐 富的民間技藝與經驗如何有系統、有步驟的教導社區大學學生以及社大「民間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何種協助才能將其累積之經驗與技藝作有系統的教學 等。
為了讓課題可以產生更多的聚焦作用,我們又將焦點放在過去這類師傅初次拜師學藝必須經過【三年四個月】的經歷,才能「出師」(畢業)的不成文規矩,在這樣 的不成文規矩下,是否可以發展出一套精華版的教學模式便是我們所關切的議題。因此,會中將會試圖說明「民間藝術的傳統教學模式」、「民間藝術的現代教學模 式」以及「社區大學的民間藝術教學模式」的差異,以藉此發展社區大學民間文化藝術課程設計的深度與系統。所以這場「民間藝術議題」,我們將提出「突破三年 四個月的學習模式---論從民間傳統『師傅』到社區大學『教師』的角色轉換」,以彰顯其意義。其討論議題的設定如下: 1. 從民間傳統「師傅」到社區大學「教師」的角色轉換(1)「師傅」與「教師」的身分有何不同?(2) 「實用型的教育:師徒制」與「興趣型的教育:師生關係」有何不同? 2. 如何將民間藝術的「口授心傳」、「行規-技術層面與精神層面」發展成一套有系統、有步驟的教學模式?(1)民間藝術的教學,在課程大綱與教案設計時,如何 將「口授心傳」的知識系統化、步驟化傳授給學員?(2)民間藝術的教學活動,如何將「行規-技術層面與精神層面」的部分透過課程的安排融入教材?(3)民 間藝術課程的設計,在本校現行「十二週」與「十八週」的學習體制中,是否可以給予學員一套完整的學習教案? 3. 社大「民間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何種協助才能將其累積之經驗與技藝作有系統的教學?「開設大量生活藝能課程」的「焦慮感」,在經過重新定位與細膩 的設計與規劃後,我們相信非但不會是社大辦校的「包袱」,反而是一種可以結合地方特色,發展文化傳承,突顯社區大學存在價值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