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課程與應用課程的說明部份,核心是本學程必要要學的課目,雷同大學科系間的必修課程;而應用則是結合其他領域學程的、屬於選修類的課程。依此,如果 一學程目標是以24~36學分為一學程認證的學分數,則核心應規劃為三分之二的比例,約佔16~24學分;而應用則佔三分之一,約在8學分左右。 這樣 的學分比例是否妥當,還需課程教師群的集結討論。至於學術、生活藝能及社團,則是橫向的課程設計,初階可以以學術的觀念為主,到了進階開始加入動手操作或 社區參與的部份,當然也可依課程的需要進行混合,但希望可以包含進去這三大類的思考。四、學程發展程序步驟 以來社大選課的學生需求來作分野,約可分為 「個人成長」及「專業訓練需求」,前者比較隨性,選課比較不講究課程的理想性,傾向於單一學門的學習如藝術,人文等較情境性的、較不跟工作有直接關聯的科 目;而後者則傾向於第二專長培訓或再進修的學習,再選課之持續性較高。
綜觀社大的未來願景,舊生之持續選課之穩定度需求高於新生的招募。一方面宣傳成本可減低許多,二方面比較可以將舊生引導朝向專業性社團的方向邁進。在這樣 的考量下,應將社大課程分為兩大類,一為仍保持可單一選課、較無學習及認證壓力的課程設計,另一則以學程統整課程作為主軸,讓學員可透過專業的整合學習, 學習到本學程的技巧,以及參與公共領域的能力與思辨。前者讓一般市民不會對社大產生學習的距離感,且可具備滿足社會個人學習需求的彈性,課程多講究活潑、 市場性,可以說是學習的花苗養成,而後者則提供了學員有進階、持續學習及應用到群眾生活的場域,就像是當一株株單一的學習幼苗在逐漸長成時,必須移株到更 大的苗圃一般,學程應扮演這種讓幼苗落地實際長成的角色。
依此,學程課程的發展程序應包括下列幾項 1、評估情境 2、組織學程委員會 3、邀請課程設計者討論地區對於本項學程別的相關規定及文獻,並蒐集相關意 見 4、嚐試建構學習者模型圖像,以明確描繪本學程願景 5、決定課程實施方式及跨領域統整類型 6、發展各學程之目標與架構 7、彙整相關教材或參考資 料以及可用資源 8、編寫達成學程目標之各學期教學計劃 9、組織各學程的教師團隊以實施協同教學10、撰寫班級的活動設計(如成果展目標、社區活動結合 等)11、安排上課課表及戶外教學之彈性時間12、實施、檢視進度與檢討問題(問卷、訪談...)13、設計學習成就評量及課程評鑑方式,並建立課程修改 程序14、維持及制度化15、組織各類學習成就評量委員會,發展能力指標以評鑑學員能力,並進行驗證發照16、宣傳配合,建立對社大學程認證之公信力。 五、學程設計範例 說明:學程設計依然分為初、中及終階等三階段,為免因初階課程切割過細,導致初階招生不易,因此初階是以共通的通識課程為主,目標是 以引導學員瞭解本課程基礎學識、技術及激發學習熱情為主,屬於個人能力培養,以藝術類或是人文類為例,便是如「陶藝入門」、「生活寫作入門」此類。此階段 之學習時限以教師課程設計為主,檢驗目標在於花多少小時的學習,方能建立學員對於此門課程的基礎能力(如英日語的基本聽說寫能力、陶藝或拼布的基礎技巧 等) 而進階則是以初階課程為基礎,在學員具備一定基礎的能力後,再開發與其他領域的結合學習。意即開始導入公共領域的參與能力。以陶藝為例,如果本門 課程未來是要培養藝術學程的「陶藝公共藝術創作者」作為目標,則本學期課程應引導學員選修「城市公共藝術導覽與設計」(學術)、「運河意象與陶藝創作」 (生活藝能),「陶藝展覽活動之企劃」...等課程,逐步引導學員培養參與公共議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