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行動之間─文山未來家園團隊發展經驗
2014.05.03
鄭秀娟/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壹、 計畫背景與緣起
經過了16年,每每要介紹社區大學時,我就會提醒閱聽者「社區大學是社會運動中教育改革運動的產物」,這是台灣的社區大學的歷史發源,也是社大能提出「推動知識解放.厚植公民社會」辦學理念,並且在地方政府主辦下,既能收費辦學又擁有社會正當性的緣由。
社區大學不只是一所學校,而且是滋養公民力量的學校,是鞏固社會運動所得「普世價值」成果的場域。 而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以下簡稱為文山社大)做為全國第一所社大,不僅具有歷史地位,還因為社會賢達共同創校,而擁有較多人脈資源辦學,因此在社大運動開展的初期,其辦學特色與表現也具有指標意義。但隨著社大從1所增加到超過80所,政府經費挹注由70%降到30%,且規格化要求逐年繁重,文山社大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社會與學校之間,著實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現在進行式的轉型期。
這段轉型期有幾個轉型重點,一是財務穩定化,二是提升行政團隊效能,三是擴大師生的公共參與深度與廣度。 財務穩定化可以藉由參考不同社大的經驗及數據分析,尋求社大經營的最適規模來達成,而提升行政團隊效能則在校務計畫與作業流程系統化過程中逐漸達成。但如何擴大師生參與社區公共事務、關注與議論社會議題,則是文山社大在十五週年慶前後的轉型重點。
2011年日本發生311震災以及福島核災事件,不僅重啟了反核運動能量,也觸發了文山社大在社區安全平台夥伴們、校內環境與社區學程教師們的積極社造共識,藉此開始探索文山區的未來家園議題。
貳、 發展構想的過程
是以,文山社大未來家園計畫構想是建立在因應環境災難頻繁而起的社區防災基礎上,並著墨於氣候變遷、能源危機、糧食危機三項議題。而在計畫研擬初期,行政人員於共識營中匯集文山有好山好水特色但行大不易的共同印象,環境與社區學程教師則形成將公民行動的經驗知識積累於地方學「文山學」的共識,而社區合作平台組織夥伴則在社區防災之外,做為社大在高齡社會、能源危機、氣候變遷各項議題的創意探索者。 這些創意激盪的過程,並非文山社大十多年來獨有的一回合。
事實上,文山社大自12年前引入Open Space工具後,每兩三年至少會利用團體動力遊戲、共識會議、專案管理工作坊等工具,以活化辦學團隊的想像力,並促成相互理解、形成共識。
但這兩年文山社大以未來家園計畫,將創意激盪具體開展為校務工作,其規模與深度是過去少有之事,僅有早期社區學程召集人羅秀華老師以社區學程師生共同發展社區營造心點子的案例可相與比擬。兩者相較,不僅社大師生參與規模有所不同,近年文山社大行政主管及理監事們具有明確的轉型危機意識,落實轉型工程亦是不同時空下的關鍵差異。
簡單歸納發展構想期間所運用的校務活動包含:共識營(行政人員)、學程會議(教師)、社區學習推動委員會議(社區)等會議,並於公民週、師生研習活動中安排未來家園相關議題,一來可以擴大共學群,並深化學習,二來可以觀察參與者對議題的反應與回應,使之具有實踐與檢證的功效。
參、 在學習與行動間滾動式修正
2012年5月,我們所提出的「我們的家園─文山學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所揭示的計畫構想如下: 在創校13年後,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加上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而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義。
計畫策略則分為下列二項:
一、由學習地方知識開始,發展行動知識,產生調適未來的能力,積累文山學資料與教案於文山學資料中心俾利知識再生產。 具體內容:建構文山學,籌劃及設立文山學資料中心:透過「文山學資料中心」的設立目標,來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二、以自主防救災的意識與社區組織結盟為基礎,擴大對環境變遷及永續生活情境的反省,發展個人與群體對未來家園課題的想像與調適能力。
具體內容:探索2020年我們的家園:由於近期例如福島震災與核災、油電雙漲、食物安全(塑化劑、瘦肉精……等)等等,民眾對未來家園的危機意識增加,我們以2020年做為想像未來家園各種課題的一個起點,辦理未來家園課題盤點座談會,據以辦理未來家園師資研習活動,於既有成人學習活動中,設計融入未來家園想像與因應能力教案。本計畫將以能源、糧食、高齡化等二到三個課題讀書會,來培訓種籽師資團隊,並進而發展出公共論壇、師資培育工作坊的操作目標、分工合作模式。
可以從計畫文案粗窺到文山社大試圖整合過去的利基,以及未來家園課題的因應需求。但文山學和未來家園這兩項具有時間反差的關鍵字,不時挑戰行政團隊對計畫內涵的想像。直到2012年的10月,文山社大的行政團隊都還在邊行動邊摸索如何發展未來家園計畫。
這段期間,文山社大邀請彭明輝教授來帶領「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讀書會」及教師研習工作坊,同時與社區夥伴積極討論文山區未來家園可能議題及操作策略。在進一步評估「木柵公園活化」、「羅斯福路五六段林蔭大道」兩項社區議題以及社大學習社群的發展動能後,逐步確立計畫期初聚焦的議題操作策略為回應高齡社會與能源危機兩議題的「文山好行」,以及回應氣候變遷議題的「文山水岸」,操作方法則包含初期的社群踏查與公私部門會勘、師生與社區民眾問卷調查、團隊讀書會,宣導期或摸索期的推廣講座、導覽與實作活動,以及成果展現及再出發的社區說明會、產官學共聚的社大公共論壇,而過程中,運用影音紀錄擴大分享,強化社群成就感也是重要操作方法。
前述所提的操作方法就社大而言並無奇巧之處,在第1年的計畫中,師生的參與及社區組織的合作才是最重要的組織任務。 在內部組織方面,由於文山社大環境與社區學程教師群在校內外原本就是經驗豐富的議題推動者,是以成為發動未來家園計畫的校內核心社群,不論是文山水岸或是文山好行,皆是學程教師們就社區觀察與分析共議所得,並且主動規劃踏勘、研習與推廣活動,建立社大教師社群參與校務的運作模式。
而行政團隊則在創校十五週年慶系列活動中設計融入社區特色,擴大邀請影像、美術、工藝、學術課程師生社群參與。例如,由影像、生態課程班級共同籌辦「用影像寫故事」師生攝影展,由具有創作融入社區元素經驗能力的美術課程與工藝社團師生籌辦美術聯展,並由紀錄片社團協助攝製紀錄片。
在此擴大參與的過程中,校園的討論氛圍熱絡,以公共論壇的參與狀況來看,於101年10月參與「文山行不行─給我友善的人行道單車道」公共論壇的學員數比公部門代表還少,但102年5月的「春遊.文山水岸」單一公共論壇的學員數則超過50位。這50多位學員多數參與了公民週的相關講座、導覽,並填具問卷表達對公園濕地現況的意見,也在活動的操作過程中,對公共論壇的操作效益有所期待。
在此同時,紀錄片社團剪樂社在協助攝製十五週年慶系列活動的影音紀錄作品時,有感於社員不足,而與行政人員共議辦理影音人才培訓課程,並且以做中學的方式,持續培力潛在社員。而社員數增加的剪樂社師生,也在102年底積極與文山學教師合作,籌劃與執行武功國小用iPad說社區故事親子營,形成社團師生藉由參與社區擴大做中學舞台的模式。
外部組織方面,因多年來在文山區公共議題的耕耘,文山社大獲致社區組織一定的信賴感,經常獲邀參與各項社區議題的推動工作,例如文山水岸議題之濫觴「萃湖」活化,是源於里長希望借道木柵公園內萃湖之邊界下崙路增設行人安全通道,而由議員服務處出面邀請文山社大共同討論,並因此規劃木柵公園活化願景工作坊所發展而成。在文山社大開設免費的濕地生態探索工作坊,帶領社區志工及社大學員設置萃湖水質淨化生態浮島後,臺大植物系郭城孟教授也協助引入企業資源,挹注移除外來種社區活動經費。
此外,藉由運作教育局責成各社大成立的社區學習服務中心平台,文山社大亦主動邀請社區組織、社教機構、民間團體以及區公所交流年度任務以及對未來家園議題之意見,並就目標任務交集點展開合作。例如文山行不行的人行道單車道踏查與問卷,與安全社區平台的不安全點通報合作,氣候變遷因應與之社區防災志工培訓活動相融入。
社大做為學習場域,外部組織不僅是推動公共政策的合作夥伴,也是社大的創意激盪夥伴。例如,在文山好行方面,經典顧問公司則充份運用社大的文山行不行系列行動成果,開展民眾參與規劃工作坊等活動,使社大師生及社區民眾得以共同形成羅斯福路林蔭大道的規劃案。而由政治大學地政系所師生所形成的「願景美」團隊,則邀請文山社大提供景美地區空間創意規劃的地方學知識與社區經驗,而文山社大也從國際學生們的6項創意提案打開了對景美溪、景美老街、景美商圈、景美天際線等空間規劃的想像。
經由續航計畫團隊協助梳理執行經驗,文山社大於執行未來家園計畫1年後,將粗略、發散的計畫構想與策略聚焦出明確的計畫說明如下: l 計畫目標:累積地方知識力量、擴大公民參與以因應未來家園課題,培育人民調適能力。
l 第一年目標:形成文山人、文山堡、未來家園所交集的操作議題「文山水岸」、「文山好行」。 l 計畫構想:文山學,做為文山人共同建構「我們的家園」之文史生態及做中學行動資料與成果累積,俾益知識再生產。
l 行動經驗: 一、促成社大內部轉型: 以籌劃15周年活動之師生能量,結合「文山水岸」、「文山好行」社區議題, 形成討論會議、現地踏勘、讀書會、問卷、演講、導覽、公共論壇、公共政策倡議、師生共學基地、影音紀錄與宣傳分享等綿密的組織運作模式,優先經營行政人員、核心教師及志工人才團隊,有效引動課程學員。
二、聚焦議題操作策略於文山水岸、文山好行: 文山水岸─由景美溪延伸至野溪、圳道及鄰里公園濕地,以補景美溪缺乏親水綠帶之經營弱點,增進師生及社區民眾對居家週遭水文環境的意識。藉此亦重啟景美溪守護聯盟的積極運作,使其成為本校發展文山水岸議題之智庫。
文山好行─結合單車課程、安全社區組織及在地商圈發展需求,是本校創新回應高齡社會之人本交通議題。 兩項議題皆結合里長、議員力量,臺北市政府亦隨之投入設計之都規劃資源。
誠然,過去一年多,文山社大得以將「文山好行」、「文山水岸」議題逐步融入課程、校務活動,並促成相關公共政策的落實,不僅是因為社大本身長期發展公共性鮮明的環境、社區類課程,鼓勵其他課程之教與學融入社區特色,也因為適逢內部十五週年校慶、外部臺北市釋出爭取設計之都資源的難得契機,加上由續航團隊持續推進的內部交流與研討,文山社大才得以有效地實踐出未來家園議題下社大學習─行動模式。
但在內外部契機隨時間消逝後,未來家園人才培育的力量如何持續醱酵?經過內部檢討與外部對話,文山社大以社區故事地圖做為第2年的計畫發展工具,一來將故事地圖之田調與呈現能力發展融入多項課程中,二來與里辦公室合作開設社區故事地圖工作坊,藉由更多社區志工、學員參與故事地圖點的地方知識建構與呈現,深化文山社大在社區點的紮根實力,使之與文山好行、文山水岸在線的發展結合,為下一階段提出面的規劃功力做準備。
肆、 後續發展想法 在社大辦學的規格化機制下,十五年來社大形象的外觀內觀、理想與現實間已有明顯差異。一旦社大無法回應社會發展需求,一如1998年回應教改運動的廣設高中大學需求而立,就可能失去逐漸弱化成僅具地區成人學校功能的場域,而失去社會期待與社會信賴資本。
對文山社大的行政團隊與師生而言,社區參與的動能雖然有起有落但始終並未輟斷,但在公民素養逐漸普及的社會中,我們還得努力於深化社大的學習公共性,使得個人學習與群體行動並不矛盾。
雖然文山社大藉由未來家園計畫已有了「討論會議、現地踏勘、讀書會、問卷、演講、導覽、公共論壇、公共政策倡議、師生共學基地、影音紀錄與宣傳分享等綿密的組織運作模式」經驗,但這些活動模式於校務行政機制之中還有待持續演練來鞏固。如何形成一套社大有效回應未來社會需求議題的校務機制,使之承載未來家園創意人才的動能?這是我們後續還有待發展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