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環資會)
七月三十一號,連續幾發爆炸巨響,把汽車、機車、消防車炸飛上天,也把數十個家庭的溫情斷送、破碎,也讓台灣最美麗的港灣都市高雄推入有如惡夢的烈焰震盪當中。
這是台灣近年來最嚴重的工業災難,我們以萬分沈痛的心情向傷亡者與家屬致哀悼,更要沈痛的提問為什麼?一件疏於防備的工業氣體外洩事件,竟然造成如此嚴重的災難?
台灣社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吾人如果不能從這巨大的傷痛當中記取教訓,恐怕這將近三十條性命的犧牲,數百個家庭的破碎,將白白斷送在社會的沉默與麻木之中。
偏向大財團傾斜的經濟發展迷思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指出,這一場大爆炸的悲劇,實然揭露出台灣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政策偏向財團的失衡發展,這些仰賴高耗能、高污染的巨型石化集團,實際上也是最大的風險來源之一。
高喊數十年的產業轉型政策,可能僅僅只是一場騙局,在多起環境污染事件、工業安全數次惡劣違規排污紀錄,工業局的一貫政策仍然是一昧的護航、補貼,甚至掩蓋真相。輕視環保、工安的結果,就是讓台灣社會承受高成本、充滿風險的惡劣生活環境。
(網路圖片)
必須重新檢討國土規劃與工業管理
我們的生活環境其實非常的脆弱並且充滿風險,為什麼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地底下居然是錯綜複雜的石化輸送管線,主管產業政策的中央政府,以及肩負都會空間發展的地方政府在長期缺乏有效監管的情形之下,仍然任由這些都會人口稠密區域繼續鋪設石化管線,這才是這一起悲劇的肇事主因。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直指,這起事件凸顯在國土規劃、產業管理上長期漠視,甚至任由工業發展優先、短視近利的結果,導致社會付出及其慘痛的代價。究竟台灣還有多少潛藏風險的工業區,我們能夠容忍多大規模具有環境風險的工業發展,這個議題必須列入台灣公民社會探討的重要議程。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發展至上的價值迷失才是問題根源
公民社會面對災難頻發的都市發展課題,台北大學教授廖本全提出一個關鍵思維在於,當所有參選的或當選的政治人物,提出的願景仍然是窮盡地利的開發再發展,面對社會安全與環境承受力卻鮮有保護生活環境、減輕壓力的格局,加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將是台灣社會災難頻發的命格,難以逃脫的宿命。廖本全點出台灣社會最大的風險其實不在於技術層面的防護,而是失衡、困惑的價值迷失。
台灣人生活並不虞匱乏,但是我們卻一再的向發展主義讓步,透過各種都市發展名目的土地徵收、圈地運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帶來新一波的國土浩劫,我們真的有這麼龐大的土地開發需求嗎?土地開發運動這麼多年,房價不降反增,反倒成為人民的生活痛苦指數飆漲的根源。而這種空間發展政策,才是讓台灣社會的安全機制急速崩解、環境生態平衡機制失去安全閥,導致整體社會環境安全暴露於災變風險的迷失困局。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面對風險社會,有賴公民意識覺醒
台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在檢討這一次高雄氣爆災難的肇事追究中,提到「風險社會」觀點,亦即在現代社會複雜的生活環境、科技應用、政府治理體制的安排。可能一個巨大的災難,肇因過程來自多個繁瑣複雜細節的連串作用產生。因此在追究肇事者責任的同時,絕對不能僅僅只是尋找表面的問題就此釐清責任歸屬,輕率了事。
在這次嚴重的工安意外事件中,我們看到現代社會過度倚賴專業,當權力運作包裝在科學權威時,公民社會失去監督制衡所產生的困局:
從石化產業政策過度集中於高雄都會區的產業政策我們一直延續舊威權時代經濟技術官僚的布局政策;
綿密的石化原料運輸管線鋪設的維修防護責任,市民我們都託付給了大型國營石化企業集團,而在地方政府有無監管能力與相關機制欠缺落實,一旦發生事變,我們看到國家巨型企業與政治體制盤根錯節的利益網絡,導致專業官僚與國營事業推卸責任、護航的現象,呈現技術官僚政治制度設計的困局;
既然技術官僚無法完全負起責任,至少也有人應該負起政治責任。
(圖片來源:風傳媒)
(圖片來源:nownews)
透過民主選舉出來歷屆地方首長與代議制度下的民意代表或許知道問題,卻由於種種分權制度設計與執政包袱、利益代言而無法改變石化工業潛伏風險,更無法改變城市空間發展的既成事實;
乃至於現場救援乃至於犧牲的消防隊人員都是具有高度專業能力,卻在無法面對工業災難,只能本著職業倫理與道德勇氣,暴露於高度風險當中,以命相博、壯烈犧牲。
這個犧牲的代價實在太昂貴。
高度現代化的民主社會面對這些環環相扣的風險管理問題,風險社會學提出一條道路,勇於推動革新的民主機制與強健的公民社會仍然是現代社會最後一道防線。我們不能再將權力完全託付與專家、官僚、政治精英。
在一個資訊高度透明,公眾敢於批判掌權者墮落,勇於反省的民主社會,才能夠持續的紓解對於專業、權威迷信而導致的社會風險。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台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這一座島嶼歷經民主化洗禮,共同承受經濟奇蹟帶來的富裕生活,卻業共同承擔環境與社會因發展失衡的挑戰。這一次的悲劇,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次全體社會承受災難之痛,期待台灣社會整體成員能夠謹記教訓,痛定思痛,或許下一次出現重大工安事故、環境災變降臨時候,我們能夠以強大的公民社會力量與風險意識來面對。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環境專員 林吉洋)
【推薦閱讀】
〈身家性命與環境品質 比資本家帳簿上的幾個零還重要〉(謝和霖)
http://e-info.org.tw//node/101155
〈災難城市啟示錄〉(廖本全)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805/36001663/
〈產業轉型 還給高雄市民歷史正義〉(李根政)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01596
〈系統風險 不能只靠狩獵元凶〉(顏厥安)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0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