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申在
1. 前言 隨著第三屆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的開幕, 起源於民間自主、在地化的體制外教育及社會改革力量的社區大學運動, 與公部門有了更廣泛與深化的對話與接軌機會, 協力展開了法制化與公共資源補助原則的討論與實務運作,而其中衍生的辦學績效考核、評量或輔導等具體規範之研擬, 也成了教育業務主管單位及各社大共同關心的議題。由於全國研討會之後, 有幸受邀參加教育部范巽綠次長「教育有約」電視座談之故, 在分享屏東縣社區大學在地經驗之餘, 也希望提出一些普遍性建言; 初步形成一些構想之後, 接著面臨兩年公辦民營試辦期的結束, 必須將兩年來「全球思維,在地行動」實驗的經驗心得加以反省萃煉, 以求鞏固成果並尋求理念與行動的邏輯性、正當性及凝聚官方與民間團隊共識, 以便為正式開辦開展出更大的空間與努力方向, 一方面也尋求學員們的認同, 於屏東縣社區大學第四學期開學選課手冊中作為經理營念的簡略說明。隨著10月25日監察院訪視屏東社區大學, 再度將相關構想納入屏東經驗的簡報內容中分享,獲得一些共鳴, 社大全國通訊希望能公開分享,以協助促成更多的討論,收引玉之效。
2. 基本理念與實踐經驗的立場 在說明我們對社大定位評鑑與輔導的建議之前, 有必要勾勒的一些基本理念立場, 以式謹慎, 避免圖示簡化的形式, 誤導落入?臼, 反而不美。如前言所提, 社大發展已面臨體制化問題, 利弊所依見解分歧, 就管理學理論, 管理程序由規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活動形成一循環, 規劃活動首先在於環境掃描, 即對所處歷史與社會情境與動力有所掌握, 接著確立目標定位, 才能據以進行組織分工整合、資源調配、團隊激勵、引導方向等, 最後並使績效考核與評量等執行控制手段有所依據。 屏東社區大學一路走來, 一直都是工作團隊與講師群、社大學員、志工、民間協力團體以及縣府各單位, 一起參與經歷其間辛酸、起落、迷惘、摸索、成長與成果分享各種轉折, 共同努力建設「解放知識,活絡社區,全民參與,終身學習」的「知識社區」的新典範,期使屏東縣社區大學成為學習型社會與知識化行動的媒介。這樣由民間自發 主導,群體共同營造形塑與詮釋的人民歷史經驗, 所累積的社會資本潛能與在地多元開放發展之特質, 是最重要的資產,在體制化過程,不惟不可以削減反更應積極加以灌能、育成、發揚。
另一方面, 制度化是不可免的,一方面是內部制度需要建立,一方面則是與官方或其他民間之介面需要,而不只是針對體制化,納入官方體系而已; 在積極的意義上,制度化可使社大更健全,更具公信力,也因而可發揮更大的社會進步力量。 在目標設定上, 公民社會的營造, 應該仍是社區大學運動的長期目標與實質內涵, 社會改造導向的非營利組織設計與經營理念是則是達成此目標最具潛力的第三部門民間自主性組織模式與經營架構, 也是一種可有機地整合政府、市場與非正式部門之功能與資源, 進行建設性的社會資本創造, 又避免不當侵犯其他部門1的制度化方向; 在具體作為方面, 則應延續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的理念初衷, 兼顧社區大學作為學習機構的社會角色, 透過強調知識學習行動間辨證關係的先進成人教育理論與實踐方式2進行之, 至於知識解放與創造、行動與學習的場域, 應以落實於日常生活世界的改變為中心, 同時為避免流於純粹私領域的個人成長, 社區總體營造3與公民社群的孕育應是主要的場域。在這些普遍性思維脈絡之外, 有兩項實踐經驗的體會更不可少: 一) 在地化: 唯有符合與結合在地的文史社經特質與需求, 經營決策在地化, 才能發揮真正的自主性, 彈性調適, 成果才能深化、多元、開放。二) 融入參與: 社區大學, 尤其是經營團隊, 必須以身作則, 以融入參與方式與其他社區成員互動, 而非精英主導, 自外於理念規範或學習行動之外。具體而言, 社區大學必須是自我要求落實公民社會成員的雛形、模型、典範, 經營團隊本身必須也是非營利組織、學習與行動組織, 社區大學的經營工作本身也一項社區營造任務。彙整以上這些想法, 勾勒成如圖一所示, 核心三實線圓即為社區大學經營內涵之制度化定位, 與考核、評量及輔導的三大構面: 非營利組織法人化的經營管理制度與實務、具先進教育內容理念與實踐之成人社會教育與學習、將學習活動融入社區的行動參與式社區總體營造之各面向(亦將社區 總體營造的行動、思維及經驗等知識化,與教育構面形成回饋迴路)。圖一. 社區大學經營定位, 考核評量與輔導的三構面 3. 一體三構面針對此圖示, 有幾點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