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大20反身凝視社大的發展】
楊志彬│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 「社大20做伙學習翻轉地方」策展內容
從2018年9月1日開始,社大20「做伙學習翻轉地方」所有的活動正式對外接受報名。整個策展內容包含靜態的「學習概念展」以及多元豐富的動態活動。我們以靜態的「學習概念展」為經,分為時代、學校、人物、學習、未來五個角度在八個展區呈現社大的學習內涵。以動態的論壇、課程展演、散步、談天、遊戲為緯,在南北共16天內,由社大辦學者、老師、資深學員擔任說書人,帶著參與者協作,藉以體會社群共學的社大學習風格。整個展場與活動分布在台北市萬華與高雄鹽埕區的街廓之中,刻意模糊室內與戶外的界線,與街區的日常生活相接,並與在地社群發展對話,則是希望社大20本身也是行動,具體展演社大的做伙學習如何真實發生在地方。
§ 以社群共學為方法,社大是座落於地方的學習社群集合體
透過社大20的策展,反身凝視社大的變與不變、困頓與發展,我們希望呈現的內容有助於參與者更容易感受到深刻的社大精神。然而在社區大學這個領域,要以一套話語、單一視角來述說非常困難。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反對以同一套標準來管理社大,因此,各地社大都發展了非常不同的辦學風格。對此多元發展現象,今年的全促會理監事「講師及社群發展小組」由「學習」的角度對社大的共通性有深入的詮釋。特別是在分七區10場次的分區課程交流活動之後,越來越清楚「社群共學」的精神與方法論是社大的基業資產:社區大學是座落於地方無數學習社群的集合體。社大以課程、行動學習方案為核心機制,透過社團、師生群聚的經營延展學習效果促使個人改變,同時透過在地、系統性綿密的公共參與鑲嵌進地方的文化社會結構之中。因此,在社大20的學習概念展中,我們打破課程、社團、公共行動的分類架構,不刻意強調學術、生活藝能、社團課程的分類,我們徵求全國社大的教師與學員的故事,直接以社群共學的學習故事來捕捉社大的精髓。
§ 一所所社大的經營即地方公民社會的陣地戰
全台灣由北到南有87所社區大學,加上遍佈鄉鎮區的分校分班,社區大學在20年間成為一個廣布全國基層社會的重要組織系統。這個系統便是座落於各地無數學習社群的集合體。在這個集合體當中,教育的形式、內容與學校所在的環境有深刻的關聯性,教育的實踐同時也發展了學習者與地方居民、社群的關係。透過辦學,社大不斷累積深化與在地議題、以及與在地人的連結,指向深刻的社會改革。我們可以說,一所所社大的日常經營就是地方公民社會的陣地戰。
如何鞏固社大在這20年所累積的社區基地?由2017年便開始的社大2.0系列論壇,透過系統性的分析,讓我們發現社大的基礎結構驚人的脆弱,校舍問題、人才斷層問題、經費問題、與地方權力的拮抗等因素,隨時會影響社大的生存。而這些問題在可見的未來不會因為社大發展促進條例通過之後自動消失。社大20年的論壇希望凝聚更強大的力量面對這些挑戰。此外,我們由另一種角度規劃了「未來進行式」,鼓勵大家想像十年後一個理想的社大還可以是什麼樣子?社會新的問題和需求在哪裡?由新的社會需求深化發展,新的社會需求所在之處可能就是我們突破困局的機會。
而每一所社大的社大2.0都應該由地方的條件以及自己的條件出發,善用自身的優勢,發展因地制宜的路徑。在以人為本的學習經驗之上去設計,以豐富的地方知識基礎選擇每個社大承擔的地方角色。也因此,社大2.0將進一步提升社大的多元性,進而催生地方公民社會的組織多樣性。
§ 社大2.0的運動性
以上的發展願景雖然在社大20策展中尚未能展現全貌,但能量激盪的過程正在每個子項籌備過程中發生著。各地社大透過課程展演徵件、影像徵件、海報徵件、故事徵件、未來想像徵件、籌備座談、名人導覽徵件、社大2.0論壇,密集地進行對話。與大家一起期待,這一年來的努力凝聚了衝決結構性困難的行動力。我衷心認為社大20策展在時間之河中如果能留下一筆,應該是由10年後「社大三十而立」的目標下回推,在20年這個時間點,我們跨步往前開拓了社大運動。
●完整閱讀本期通訊詳見附件(請點此)。
- 社大海報展花絮-新中和社大、竹松社大
- 社大二十 – 活動報名啟動
- 做伙散散步
- 志工報導:感謝有你!
- 一起「來社大不上課」 – 社區影像工作者的觀點(同場加映:第一所社大的校長 — 蔡傳暉)
- 分區優良課程觀摩 – 學術課程
- 不一樣的課堂 – 竹苗中四縣市優良課程分享觀摩會
- 雲林社大聯合工作人員培訓
- 社大奬補助評鑑座談會
- 社大評鑑座談理監事會議
- 社大二十 – 接駁車補助申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