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忠華
社區大學的成長──從普及到深化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 顧忠華在三年前的台灣,還沒有多少人聽到過「社區大學」這個名詞,但是今天台灣各縣市已經成立了三十所以上的社區大學,社區大學之所以能夠開辦成功,繼之 在各地受到歡迎,其背後有著相當多複雜的因素,除了有一群人犧牲奉獻地投入外,也有時代潮流、政治社會條件等外在環境的推波助瀾。回顧起來,對社區大學普 及化的助力,可以理出三重脈絡:教改界先驅黃武雄教授自一九九四年便開始擘劃社區大學的構想,奠下了社區大學的基模,自是居功厥偉。其後來自民間的各個基 金會、協會、促進會紛紛爭取承辦社區大學,他們無論在師資延聘、課程規劃和校務經營上,都發揮了高度的智慧,尤其若干財務狀況吃緊的社區大學,更是表現出 堅毅不拔的精神,令人佩服不已。
總之,社區大學聚集了充沛的人力資源,讓政府與民間在教育領域有了具體的合作目標,為台灣的教育改革開啟了新的一頁。社區大學剛剛成形的階段,不是沒有遭 到各種阻力,但是前幾所社區大學建立起口碑後,社會輿論對社區大學的觀感轉趨正面,加上近年來掀起「終身學習」的風潮,民眾們期待能就近接觸到學習與成長 的環境,於是社區大學便被視作是可以滿足終身學習需求的場所。放眼未來,所謂的「知識經濟」更需要一個「知識社會」作為後盾,才可能積極提昇全民的知識水 準,此一社會變遷的趨勢,不僅賦予社區大學以正當性,也同時助長了社區大學的普及。
因此,「終身學習」和社區大學的適時掛鉤,可算是第二個推動社區大學普及化的重要因素。第三個使社區大學能持續擴展的動力來源,和台灣興起的「社區總體營 造」有關。由於「社區意識」已被逐漸喚醒,而社區大學的設計,將關心社區公共事務作為社團課程的重心,正好銜接了社區營造的宗旨,使得社區大學成為實踐的 基地。換言之,社區大學和社區營造相輔相成,不但開發出相當活潑多元的社區參與模式,也有效帶動了進一步的社區發展,社區大學的普及,為邁向公民社會闢出 了一條可循序漸進的穩健道路。從數量上來看,由零到三十是很大的突破,但社區大學不應只注重量的成長,還必須強調質的提高,這即是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 會大會主題的用意所在。
我們不諱言,相對於「普及」來說,「深化」必然是更困難的任務,因為以目前各社區大學的規模和經費,相當不容易經營成正式的學校,遑論提供完整的進階課 程,達到將學院的「套裝知識」和民間「經驗知識」予以融合的目標。而社區大學若不能堅持教育改革和社會改革的立場,認真深化其所展開的教育實驗內容,那麼 它的存在對於社會進步的貢獻將極為有限。不過,即使過去風雨不斷,社區大學已歷經各種考驗,終能夠站立腳步、向前邁進,面對將來的挑戰,所有選擇投入這個 運動的伙伴們應該相互鼓勵、同心協力,將社區大學經營得既叫好又叫座,並繼續追求原初理想的實現。有一天,歷史或會記上一筆,社區大學創造出台灣的「教育 奇蹟」,這樣的榮耀自然歸屬於每一位盡過力的伙伴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