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北區讀書會報導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於2013年9月10日下午2:30於台北NGO會館舉辦「以社區為本之氣候變遷調適方案」北區共學讀書會,討論有關「以社區為本之氣候變遷調適」之概念與案例。
讀書會開始由全促會工作人員介紹CBA概念,表示各國已越來越重視氣候變遷的問題,投入資源至相關的調適方案中。可是直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氣候變遷調適方案都是以國家主導,由上至下的方式制定,甚少關注社區是如何經驗環境改變,社大這時可以藉由CBA的概念幫助社區考慮他們有什麼能力去減低社區的脆弱性;以及培力社區能自己採取行動去降低他們面對的種種風險。
CBA以「在地為主,科學為輔」的方式,使得調適變得親近一般居民的生活。舉例來說,馬拉威農民遇到洪水時,因為雞不能游泳常被淹死,以鴨代雞來保障糧食安全的方式引起眾人的莞爾。簡單的概念即能避免氣候劇烈變化帶來的災害。
計畫諮詢委員林子倫教授提到,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十大問題:能源、水、食物、環境、貧窮、恐怖主義與戰爭、疾病、教育、民主及人口,過去國際上應用碳排放量的降低做為因應問題的指標,然而各個國家應找尋自己適合自己國家的減量方式,不適合用一致標準由上而下。如今國際趨勢認為,減量比較緩不濟急,所以將主要策略改成調適,但是減量還是要做。各社大在設計調式方案時,可以注意幾個原則:先找出社區最脆弱的地方,評估社區的脆弱程度;評估脆弱程度後,做各地區現有資源盤點,排計畫優先順序;接著安排短中長期計畫,過程中需認知不確定性的存在。另外,運用新科技容易有不確定性跟風險,要去評估成本,最好先利用現有工具。
在討論分享中,崇光社大顧問林宗嵩教授舉了荷蘭的例子。長久以來,荷蘭人與水爭地,現在與水共生,興建漂浮屋就是荷蘭當地因應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台灣未來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應先了解知識,以因應。計畫主持人聖心回應,荷蘭的問題比較是因為地理環境位處低窪,而台灣的淹水比較是人禍。與水共存的概念在台灣是完全沒有的。雖然計畫是在講調適,但是希望最終能讓學員了解災害的根源在哪裡。也許沒有辦法一下改變政策,但是至少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協助地方因應氣候變遷。
台北文山社大鄭秀娟校長提到,以社區為本之氣候變遷調適方式在城市端較有實行上困難,文山社大想要做的是讓大家知道後去選擇因應氣候變遷的方式,因此打算將環境跟自然學程結合。台中文山社大則欲針對近期臺灣大道近沙鹿地區急降水造成淹大水議題進行環境教育。
北投社大校長謝國清舉了日本的例子:日本因為地震頻繁,家家戶戶門口都備有兩瓶水及一包零錢,隨時準備逃難。因為天災,所以他們去教育這件事,臺灣可能較做不來。今年北投社大想用一個較簡易的方式製作水的回收系統,讓這樣的系統可以在一般的社區跟商店運作。
當政府做的是較被動式的調適與防災,地方要如何主動出擊?結論是由下而上,由在地需求出發,找到最適合在地的調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