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的生活藝能課程是:表達形式中與自我、他者相遇,也就是在各種的表達的形式中,不管是肢體的、音樂的、律動的,或是運用技能進入到表達中,再與自我和他者相遇。”關係與溝通”、藉由敏銳的覺察去相遇,在此主軸上去發展課程。
(林朝成,2009.12.04)
以「公共化」作為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發展趨向,從推動到實驗的過程,2009年,社大全促會邀集社大夥伴們共同協力、進行課程實驗,在實踐過程 中,自每一門課程的特質中發展公共性內容。為期進半年的實驗歷程,於年末,在政大教育學院辦理成果交流分享會,透過研討與展呈方式,所有計畫成員邀請大家 共同來分享階段性的實驗成果。
生活藝能課程的角色與定位
在活動一開始,由社大全促會理事長林朝成對於生活藝能課程的定位與角色做了釐清:社大課程分類為學術、社團、生活藝能課程三大領域,「原本的公民參 與或培力落實在社團中」(林朝成),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的提出,對於社大課程進行了重新的調整和重新詮釋,同樣關注於「知識解放」,在知識建構知識建構上 除了抽象知識外,更貼吻經驗知識、啟發常民知識活力、形成世界觀,這也是生活藝能課程在以公共化為發展取向時具備潛力之處。前述同時也是社大的重要工作。 公共性何以成為問題
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的課題提出在回應課程數量膨脹的現況,公共性何以成為社大討論的課題?籌備小組成員詹曜齊提到生活藝能課程的現況發展是來自於整個社會商品化所形成的,社大應該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進行討論,這也是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課題討論的脈絡背景。
實驗觀察總攬
在實驗歷程的觀察中,籌備小組與會中提出課程實驗中對於社大生活藝能課程思考課題和與會者共同討論:如何作到我們理想中的生活藝能課程發展?如何進行課程的深化與注入公共性?
理事長林朝成提出在公共性的意涵上,有四個發揮與討論層面:空間、利益、權利、自由。在此四各層面的內涵上,籌備小組也在實驗歷程中觀察到以各種表達形式由內在衍發課程。各種公共議題重新被發現、被解讀,走向原本所侷限的想法之外,且具有實踐潛力。(林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