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訪談顧問老師文字紀錄系列文章1——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薛雅慈理事長
訪問時間:108年06月26日
文字紀錄/整理:社大全促會專員 張喻晴
一、歷史面向:理念之一脈相承
2019年是一個別具代表性的年份,是410教改25周年,是教育基本法20周年,同時也是社大20周年。
以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社大運動來看,兩者皆因410教改催生而成,其所極力呼籲、訴求的「教育現代化」,其「現代」並非指涉現代或後現代主義,而是由過去訴諸國家教育權轉向訴諸國民教育權,並以教育基本法賦予人民自主選擇權,翻轉過去管理、威權、升學主義,同時呈現更加民主化、多元化的教育圖像。
社區大學,相較於與社會教育、充斥菁英主義的高等教育畫上等號的陳年形象,其實更是一種公民解放運動──將知識解放給公民,由此來看,社大運動20周年與整體教育改革是相互呼應的。
關於今年,我剛剛所提到的都是以10年為時間尺度起跳的教育運動周年,事實上,今年也是12年國教課綱元年,在以下,我將會談到社區大學長期涵養之教學底蘊,能夠如何為新的教育改革發展造橋、鋪路。
二、12年國教與社大連結破口之一:自發、互動、共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主軸,其背後理念所提及之「自發、互動、共好」,我始終認為講得實在很好。
首先,自發為一種本體論之宣示。在過去學校化教育型態以固定的教科書、授課進度、考試內容、升學組成,養成學習者較為被動的學習態度,亦無法彰顯我們深信孩子具備自發學習能力的理念。然而,社大學員至社大上課則完全出自於一種因個人需要、興趣而主動學習,因此我認為在促進自發本體論上,社大與一般公私立學校若能產生理念、實作的接合,將成就一場重要的翻轉學習典範宣示。
互動則為一種認識論之宣示。對照過去傳統教育個人埋首苦讀的孤立場景,所謂的「互動」所指涉的不只是與人的互動,更包括與各種媒材的互動。我們看到,現金公私立學校所倡議的教學創新模型,諸如學習共同體、學思達等,其所形成的教育情景均為小組學習樣態,亦即人與人、媒材間互搭鷹架的互動式學習,在這部分,我也同時看到許多社大課堂也經常是致力減低講師單方講述,提高小組互動形式比例的,因此,對一般公私立學校而言,社大在催化小組學習的經驗深具參照價值。
共好則來自一種生態倫理觀之宣示。對照充斥考試競爭排名、學習個體幾乎是踩在別人頭上來成就自己的傳統教育,今日全球生態進入相互連結、纏繞的關係,因此邁入社群、環境共好將成為國家發展路程之必然。由這部分來說,我也觀察到社大對於地方環保議題、促進各社區連結的深度關注,幾乎就是在實踐這樣的生態倫理觀,若未來社大能夠將如此行動情懷植入一般公私立學校的教學底蘊,讓教師、家長、學生都能夠參與這樣的行動,才能真正實踐對土地有所愛、有所熱情的學習。
三、12年國教與社大連結破口之二:社區
近年來我們看到,過去「灌輸更多再更多學科知識」的知識積累模型已遙遙不及追趕今日資訊爆炸的高速,此刻,轉化為具備強烈蒐集、學習、判別資訊動機之行動主體,才是當代學習者的適應之道。
12年國教因台灣各界達成「學習不是為了升學,而是為了學習本身」共識而啟程,因此,而社大與12年國教,便有了「終身學習」如此明朗的銜接點,打開兩者齊心為邁向「學習型社會」努力的可能性。
12年國教相對開放民主的課綱設計,讓學校與孩子都能在教學上更具彈性,亦貼合學習型社會揭示學習是超越學校化、教化的意味,社區是孩子接觸社會的第一步,透過以社區為本的課程接觸社會,如此一來孩子在學校不會是真空狀態,而是會與我們的社會有關,而學校也會更加與我們的社會、社區相連。
以年段來說,國民基本教育分為兩軌,一般公私立教育的這一軌(即我們所俗稱的體制學校),不論高國中小學應都會與社會、社區有很多連結。舉例而言,從九年一貫起,便要求學校依著社區地理、人文、自然資源發展特色/校本課程。而目前12年國教課綱改革國中會考,亦賦予高中職發展特色/校定課程的空間,學校可以依照學校地方特色取得課程材料的空間。
以這點來說,我認為一般公私立學校便能以地方學作為一種知識探究的開展,與社區大學橋接,例如北投社大、文山社大便各自有北投學、文山學(需特別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地方學不是窄化為地方,而是能夠以地方作為深入探究的平台。)
四、12年國教與社大連結破口之三:學習方法之改變
長年以來,社區大學的成人學習者偏重統整感受做學習,而社大也因著這樣的學習模式產生許多因應生活議題的實作、探究課程,例如參與式預算等公民性議題,事實上,孩子的學習模式也是如此,只是因過往傳統教育的考試升學才偏重智育,未來12年國教課綱提倡素養導向學習,將轉變過去偏重教育、認知、學科、智育,轉而追求整合認知、情意、技能的學習典範。也因此,學習方式的改變,也會是一般公私立學校串接社區大學的重要節點。
此外,跨領域在素養導向教學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塊。在當代社會,諸多議題都是跨領域、生活性、全球性的,不可能從單一領域解決,近期我們看到由丹麥一位高中女孩因全球氣候變遷所發起的罷課行動,便是一種全球性議題關懷,國民教育下的孩子就應該要有這樣的公民意識,而這樣的公民意識是社大始終強調的,一般公私立學校也可以在這部分也可以與社大發展好的合作。
五、更多的連結可能:教育資源之補充
若以年段來說,七歲至十八歲的孩子有另一條學習軌道,稱為實驗教育。
於2014年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中,學校型態分為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營三種,字義上雖稱學校型態,然無論公辦或民營,首要的體質不外乎便是超越、打破課綱限制,在課程教學、節數、場域上具高度彈性,而這樣的彈性賦予其與社大有更多連結的空間,而實驗教育追求促進個人自我實現,亦即所謂的全人教育,極重視體驗學習、節慶、在地、四季、藝術,這部分也與社區大學期待給予公民的精神內容相符。
此外,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大致亦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為實驗教育機構,類似一微型學校,同樣有老師、場地、課程,只是說其學習空間幾乎為整個世界,不限於學校;第二類共學團也是如此,只是說其規模更小,三人以上便可成立,主要帶領者為家長;最後一類則是富更大自由彈性的個人自主學習,大部分帶領者亦為家長,家長會提出一整套自己教育設計,每天都是他的彈性,然而個人自主學習也不見得就不需要老師,有的課程可能還是需要老師,有的則透過網路自學或是其他方式學習,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個人自學裡許多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有一定的程度可以帶著孩子做很多探究,當然,若國高中以上的孩子能夠展開自己的學習也很好。
在個人自主學習這一類,近幾年我們觀察到,其實有三分之一的自學生是屬於體制教育不適合他們的,但這不表示,他們完全不需要課堂,在如此情況下,課程提供者不外乎便是補習班,當然,我們不願意如此就將孩子送入補習班,畢竟在當代多元社會,到處都會是孩子的學習場域/資源,甚至大自然所能激發孩子的也將絕對勝過課本,因此我們現在也會告訴這些自學生,你們可以去享用社大這種不一樣的學習,而這樣的橋接其實也是促進一種混齡、青銀共創/學的學習型態。
我們宣示人民是學習權的主體,可以以個人的多元性、特殊性追求個人的自我實現,其實不管是體制內外、社大都會是他的學習場域、資源,每個個體都能夠網絡運用各種學習資源,而這般懂得操用工具的人,也將是未來國家社會想要遇見的人才。
六、社大實踐經驗觀察
作為《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計畫顧問,我所接觸之兩所社大均深具教育理念、實踐性。
北投社大,因地理位置而富饒人文資源,另本身也辦理許多重要的公民社會議題活動,北投公私立學校很多,有的學校比較能承接一零八課綱,有的學校或許還在觀望,對未來教育想像,可能還停留在升學主義,以前述北投社大的議題豐沛性、促進公民社會參與、實作的課程,以及其所孕育社大學員身為公民社會的能量,它絕對能帶領北投公私立學校看見素養導向教學的可能性,以及學校做為社會參與管道的可行性。
我看到北投社大推出了蠻多費用親民的周末親子課程、營隊,藝術方案,跨領域課程,都可以讓北投區、大台北區老師、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與,也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學習場景,觸動學習主體對於「知識與學習是可以很生活化」的想像,另北投社大並主動地與北投區高國中小校長、老師、行政人員做連結。
文山社大也是如此,所以我剛剛講的北投社大、文山社大都可以看到他們非常重視兩類課程,一類是作為一種世界公民對於國家社會全球議題的關注,另一類是促進每一個人有更健康生活的實作課程。
12年國教課綱之轉變,諸如素養導向教學、考招新制等,這些內涵除學校老師以外,一般家長也絕對需要理解,目前我們很擔心補習班會把錯誤訊息帶給家長,甚至開始製造所謂的素養補習班風靡家長,這一年來,北投社大、文山社大也扮演了「釐清議題」的重要角色,除提供更彈性的晚間時間讓家長真正能夠參與理解外,更讓家長真切意識到新課綱是真的要帶領孩子邁向不一樣的學習,我認為社大於此時加入,關注12年國教,在量的補充、擴充,以及質的體驗、實踐,都非常有意義,在承擔教育政策的理解跟促進上,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七、十二年國教上路後最大的挑戰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會遇到挑戰。
從老師群來說,常有一群老師面對改變,是比較觀望的,過去有的老師觀望,是因為他覺得升學主義還在,孩子還是要升學,但當政策真的要上路時,如果連111考招基本變革都不了解,也會耽誤學生,所以我覺得這個新里程碑對老師而言,社大如果有更多跟公私立中小學老師的合作,不管是素養導向教學、學習,可以讓孩子帶來不一樣、真正讓他們幸福的學習歷程,也可以朝向讓老師看到孩子真正快樂、有品質、有深度的學習歷程。
以家長群來說,大致上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在自身工作場域上,他們已經看到了整個社會變化是非常快速的,下一代學生需要能夠彈性、創新、應變,所以他們原本就覺得現在的教育體制是轉動比較慢的,所以樂見這樣的轉變,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後,這麼多的家長寧願選擇實驗教育,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他絕對不能等待;另外也有一群比較擔心改變的家長,他們可能是過去聯考下的人生勝利組,在面對孩子的教育選擇上,也會趨於保守,將過去自己的學習經驗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資訊爆炸的情況下,家長間也容易以訛傳訛,看到不正確的資訊,最後反而會去選擇私立一貫學校,就以為未來高枕無憂。
身為社大、知識分子、關心社會的公民而言,我們不樂見還是有些孩子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下成長,到大學才發現過去其所追求、所學,全部都瓦解,所以就這部分來說,我認為12年國教的信念,若社大加進來一起做這樣的宣示、對話、說明,甚至是從課程、實踐中,讓人們看到不同學習的可能性,才能真正促進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