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台灣社區大學
楊國瓊
西部陽光基金會、香港社區夥伴(PCD)2013年來台實習生
在去臺灣之前,對社區大學雖然也早有耳聞,甚至曾經還去過大陸的兩個所謂的“社區大學”,但這一次的學習,才讓我對社區大學有了真正的瞭解。“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是當年黃武雄提出社區大學時所賦予的核心目標,也是我到旗美社大第一天就聽到的字眼。但直到後面通過親身的體驗與觀察,才真正的理解了這兩句話的含義。
社區大學與知識解放
社區大學所謂的“知識解放”,有兩層含義: 其一,它打破了傳統的知識獲取門檻。原來在這個社會上,如果你希望學習更多知識,就必須通過一層層的測驗,而不是說任何想學習的成人,都可以自由的進入大學校園學習。因此,社區大學的意義首先在於,它對任何希望學習的成人開放,不論你的年紀和基礎是怎樣的,只要你想學習,都可以進入社區大學學習,它是沒有門檻的。尤其是旗美社大所在的旗美九區,是山地農村,於是和很多城市的社大不同,旗美社大強調“送課上門”,他們的教室分佈在旗美九區的不同位置,這樣學員不用離開本地就能上課。
不過,因為黃武雄當年提出來這個理念的時候,互聯網還沒有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應該說,現在互聯網的公開學習資源,已經可以滿足這一層的知識解放的意義了。但對於臺灣的社區大學,有一個小細節還是挺讓我驚訝的,就是社區大學的學生證,竟然可以享受學生優惠。電影社團的一位老太太就說她曾經用社大的學生證在某次旅行的時候,享受到了學生待遇。由此可見臺灣對社區大學還真是有挺正式的認可的。
其二,傳統的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在課堂,以講授為主,而且知識都掌握在少數精英群體手中,成為一種壟斷。而社區大學則強調那些沒有能進入殿堂的農人的身體裏,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知識,比如對天氣的判斷、對作物的辨識等等。因而旗美社大一直有“向農村學習,在農村學習”的口號。他們在本地發掘和培養在地的農人、手藝人成為老師,把蘊含在身體記憶裏的知識分享出來,同時,也強調體驗的學習方式,因而大多數課程都有室外的學習。比如咖啡社團的老師會帶大家一起去山裏看種著的咖啡豆,連英語課都甚至是在香蕉處理廠上的。有一次在討論“什麼是知識”這個問題時,正揚講了一個日本寺廟重建的故事,讓我印象很是深刻,也開始思考,是不是寫在紙上的才叫知識?知識的累積與傳承除了寫下來以後,是不是也有其他的方式?
(旗美社大的農村生活藝能課:農機修理。)
社區大學與公民社會
社大裏面流傳著一句話說“肚皮舞裏面也有公民社會”。我開始也不能理解,如果只是請老師來教個爵士舞、肚皮舞之類的,那和我平常在北京交錢上的健身俱樂部又有何差別?這哪里有公民社會了?但後來慢慢的,我真的從社大的課程裏面看到了公民社會。
還是先回到這個肚皮舞的課堂上來。我以前曾經也上過健身俱樂部的瑜伽課。我發現社大的肚皮舞班很不一樣的是,它並不簡單是個健身課程,不管是老師還是社大的工作人員,她們都很注重班級的經營和學員及老師的成長。老師會安排老學員帶新學員,會瞭解學員上這個課程除了學會肚皮舞以外,還增加了自信,她們關注每一個學員的情況,在發現有許多新移民參與這個課程的時候,工作人員會討論如何在課程裏面帶入新移民的議題。工作人員也關注這位美麗安靜的肚皮舞老師,她為什麼願意來做肚皮舞老師,她怎麼看待社大,她是如何從這個過程裏面找到自信的……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公民培力(empowerment)的過程,也是帶著理念做事,與純粹商業的肚皮舞健身俱樂部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說到公民培力,老爹是一個解釋社大如何做公民培力的最佳案例。
老爹今年66,曾經做過農民、賣過包子、也做過保險公司經理,退休以後回到美濃繼續種地。十二年前,因為想學種健康蔬菜在社大報了一個有機蔬果班,後來老有朋友來美濃玩,於是又報了一個美濃解說班。當時的老爹因為拿了一筆退休金,也琢磨在自己建一個民宿。當時正值政府想啟動高屏大湖的工程,老爹覺得也許可以借這個工程,讓自家的民宿可以賺上一筆。但是之後在社大上課時,聽了一個講座,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李根政給大家講了很多高屏大湖工程會給當地社區帶來的問題。老爹將信將疑,要了一些資料回去,經過仔細研究,他發現李根政說的是有道理的,政府的資料裏面有很多矛盾和不實之處。於是他請了李根政去村裏開說明會,也開始跟李根政一起串聯拜訪周圍的幾個村子。
(老爹黃森蘭身兼數職:既是導覽解說員又是社區總幹事、現在更是社大的資深夥伴、講師與地方愛鄉護土的環保人士。)
在這之前,老爹說自己是一個在電視裏面看見別人上街頭就要轉臺的人,因為他覺得那些人是很不可理喻的暴民。可是這次高屏大湖工程的事情,李根政告訴他,這個事情不能靠他們基金會,必須要有當地居民去跟政府陳情才能改變。於是,老爹第一次走上街頭,跟人一起去政府門口抗議,後來還做了反人工湖自救會的總幹事。之後,他們每一年都要上街陳情,代表當地居民發出自己的聲音。2013年3月13日,經過近十年的努力,這個工程終於被撤銷了。反高屏人工湖的抗爭終於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
老爹也在這個過程裏面,越來越關注社區的各種公共事務,也越來越有經驗。高屏大湖的事情結束以後,老爹又開始了關注正德癌症醫療基金會打算在他們村子旁邊建癌症醫院的事兒以及一個水井複抽的工程。
除了關注這些危害村莊環境的工程以外,作為美濃現在的金牌解說員,老爹深受當年解說課老師(美濃國中的一位元化工老師)的影響,對客家文化(因為美濃是一個客家莊,因此當地的主要文化就是客家文化)的傳承也有一種深深的使命感。他說,解說員不只是傳遞資訊,更是理念的傳遞者,所以他要在遊客中種下一顆種子,把先民的生活智慧和客家文化傳承下去。
老爹自己說,他的前同事現在見到他,都說他退休以後完全變了一個人。我想,這邊是老爹從一個普通的個體,發展成一個公民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旗美社大,公民社會的體現,除了上面提到的公民培力以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體現,便是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在地組織的陪伴與在地網路的發展。社大的夥伴們很強調“問題意識”,他們對周遭的公共議題非常的敏感,所以你可以從不同的課堂裏面看到各種議題,比如近幾年一直在推進的反核的議題,以及對農村再生條例的反省、對可持續生活的探討等等。他們把各種議題帶給學員,跟大家一起討論;而對於自主性社團,社大還有每學期需要參與一些公共事務的要求。社大也會根據需要專門開像低碳綠生活這樣既跟大家生活相關,又帶有公共議題的免費課程。雖然這個課程參與的人並不多,但是在這個小小的農村,竟然有人如此的關注區內的公共交通、關心周圍的農藥濫用等問題,還是讓我非常的驚訝。
不過,除了人的培養和議題的帶入以外,在地網路的發展也是公民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下面單獨起一節來專門談一下我觀察到的社大是如何經營社區和在地網路的。
社區大學與在地網路
旗美社大有57門課程,7個自主性社團,五十多位老師、八百多學員,分佈在旗美九區(約等於我們9個鄉鎮)。而他們加上主任,一共只有七名全職工作人員加一位實習生和兩名兼職。我一開始很驚訝這麼幾個人怎麼可以處理的了如此多的事情。但是後來我發現,社大最具有價值的部分,是我相信,即使有一天旗美社大沒有了,但是他們發展出來的事情,會繼續在這個地區發展下去,並不會因為社大的消失而消失。
(旗美社大的學習標語: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
在這兩個月跟著社大工作人員一起工作的日子裏,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在所有的事情裏面,我都能感受到那些學員和社區才是主角,而社大只是那個舞臺。根據我的觀察,社大至少設置了四種不同的角色給熱心參與的當地人,然後賦予他們一些權責,再通過四種不同的會議機制,與大家分享責任、共用資訊。包括有負責班級組織的班代會議、學務委員會議、決定課程的課程委員會、還有負責幾個偏遠地區社區推動的探課員會議。但除了這些以外,更重要的還有最後的“慶祝”與“分享勝利果實”的環節。每年社大都會通過成果展和忘年會這樣的形式,邀請這一年與社大互動比較多的學員、老師、社區的夥伴共同參與,一起分享和慶祝一年的成果。
除了這些不同的會議機制和角色來保障學員和本地人的主體性參與以外,社大也很注重本地組織的陪伴與培力。社大會刻意在課程中經營一部分自主性社團,也會跟不同的本地組織合作,在組織之間串聯和媒合資源,比如和美濃愛鄉協進會合作搞農村願景會議、跟甲仙愛鄉協會搞紀錄片、和潤惠有機農場合作辦論壇,還會協助一些社區組織申請經費等等。但是在我們探訪杉林大愛社區的時候,一個本地社區組織的分享中,她們提到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是“陪伴”。社大的陪伴對她們來說,是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個支持。
在剛到臺灣的時候,有不少朋友都問到了本地力量的發展問題。根據我的觀察,旗美社大之所以可以做到,是因為他們真的把舞臺交給了當地人,而且能夠跟他們一起挖掘社區的資源,比如拜訪社區能人等等。有一次在杉林聽社區組織做分享,談及本地社區所擁有的資源,我非常驚訝他們不僅列了那些常規會被列入資源的東西,還列了這個地區的農田、景觀、文化資源、社會團體,更重要的,他們還列出了“人力資源”,比如有一位會竹子鼓的大姐……
不過,我在臺灣期間看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本地化發展的例子,是旗美社大的鄰居兼夥伴——屏東綠元氣產業協會。這個組織原來有十多個員工,現在變成了兩個全職。嘉萍發現,社區裏面的事情,如果有支薪的員工做,社區裏面的人就會覺得這個是你領薪的人應該做的,而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所以現在綠元氣的員工雖然少了,可是事情一直都在繼續,只不過原來是員工做的事情,現在都是社區的人在做了。這個例子時刻都在提醒我,公益組織自身的發展壯大從來都不是最終目標,我們的目標,應該是社會的變化,和社會中人的改變。就像推廣有機棉的冶綠的創始人說的“冶綠的存在是為了消滅冶綠”。
旗美社大以課程為載體,連接了非常多的人和團體,也透過這個平臺,讓一些有意願發展自己,貢獻社區的人可以走到一起,甚至形成一些小的社團。在發掘和連接在地力量上,它讓我看到了一個現實的可能性。同時,對“知識解放,公民培力”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中立者)授權全文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