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武雄
一、台灣目前的政治表面像民主,其實整個社會發展的基調仍然掌控於少數握有權力的所謂政治菁英。一般人民只能跟著走,眼看亂象叢生也無能為力,懷裡的選 票,最多只能把權力從一批所謂政治菁英的手中,奉送給另一批政治菁英。人民對公共事務無權置喙,例如公民投票在西方民主國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在台灣就 變成「民粹主義」,變成「政治問題」,變成反智反商反專業。所有政治菁英們能製造的帽子都扣了上來,省長宋楚瑜甚至引申出︰「如果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公民 投票,那麼我們的民意機構通通要關門了」,好像家裡開伙,街上的餐館便通通要倒閉一樣。民主不只要選人,而且要選事。只能選人的民主,給予人民的,是選擇 比較不爛的人來當自己的頭家;選事則使民眾真正關切並熟知公共事務,進而全面提昇民主水平,促成社會清明。當然選事之前,要有公開辯論,讓不同專業的意見 充分呈現,這種公開思辨公共事務的學習過程,是民主訓練的重要課程。尤其台灣這種剛從專制政治的陰影下走出來的社會,由於長期封閉,一般社會成員(從政治 菁英到民眾)的政治水準普遍偏低,政治菁英的見識與操守屢受質疑,他們帶領的國家發展方向更頻頻帶來災難,只有透過人民的參與及監督,民主才能逐漸深化, 社會也才能進步。但人民的政治水準不能一朝登天。今日的所謂民意其實是封閉教育與媒體炒作的產物,所以才會出現「民意像流水」這類台灣特有的荒誕現象。要 使人民能稱職的扮演現代民主社會所應有的角色,全民學習民主是不能缺少的一環,而學習民主最重要的,便是開放公共領域。
二、目前兩大政黨的主流意識型態都以菁英主義與擴張主義為其經緯。這使得兩黨看不出有什麼分別。用許進黨主席信良民的話來說,民進黨與國民黨施政的區別, 「只有品質問題,沒有本質問題」。因為兩黨所奉行的,說明白些都是菁英主義與擴張主義。菁英主義指的是由少數菁英來主導國家的發展,民眾只能當觀眾,只能 默默的觀看、背書與承受,最多用選票來委任另一批菁英包辦政治,包辦所有公共事務的決策。菁英主義者不信賴民眾有置問公共事務的能力,也不重視民間力量的 功能。通常社會越封閉,菁英主義越強大,因為封閉的社會,人沒有充裕的自主空間,人能力的發展受到侷限,菁英與非菁英的階級之間界線清楚嚴明。台灣在思想 上仍為封閉社會,未經啟蒙運動近代思想的洗禮,因此菁英主義無所不在。擴張主義則指人對周遭世界的強力開發、支配、享用與消耗。大規模的經濟開發與軍事擴 充是二十世紀後葉擴張主義的典型,父權意識則為擴張主義的內化。相對於擴張主義的是保留主義,後者重視人的內在平衡,強調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 調和關係,對現有的環境與資源妥善安排與珍惜利用。環保生態、文化教育、國土整體規畫與社會長期安全等領域的自主發展,都屬於保留主義。民進黨的主流論 調,幾年來都強烈顯示其菁英主義與擴張主義。在拜耳案中,黨中央主動引發反商的疑慮來反對公投,正是菁英主義與擴張主義最鮮明的寫照。菁英主義與擴張主義 構成當前台灣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經緯。民進黨在領導台灣的反對力量興起之後,由於急著要執政,等不及與民眾的反省力一起成長,共同找出最有利於台灣社會發展 的新方向,便拋棄反對立場,認同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企圖博取中間選民的選票。事實上,台灣社會經過半個世紀的戒嚴,內部壓抑的積弊重重,許多問題亟待 從根本解決。民進黨因執政之夢而庸俗化的結果,使台灣反對力量萎縮,民間力量因失去政治支持不能凝聚,社會對結構性問題的思考停留於表象而無法深化,同時 威權文化瓦解之後,建立不起新文化新價值觀。新舊問題累積到1997年一併爆發,五月民運數萬人走上街頭。最近執政黨在縣市長選舉中大崩盤。雖然民進黨大 勝,但人民對執政黨所投的不信任票,並不能簡化解讀為對民進黨主流論調的支持。台灣社會的內在反省如何深化,仍然是社會進一步發展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