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這些年青年返鄉潮流,及隨之帶起的新土地運動,就不能不追溯到上個世紀的高雄美濃。這個鍾理和筆下的客家農村,因水庫興建的危機,在1990年代吹起「反水庫」的號角,催喚遠方子弟回鄉守護家園。
因反水庫運動回鄉
這一仗,不僅奪下勝利旗號,讓政府不再妄言興建水庫,也創造了含交工樂隊音樂在內的豐富的文化作品,更成為台灣農村和社區運動的典範,像骨牌效應一般,帶動南方的綠色革命。
如今,美濃愛鄉協會想要走得更遠,不願只是反水庫,還要進一步設立國家自然公園。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在接受本報與環宇廣播電台合作之「新故鄉動員令」主持人李偉文訪談時,提出「打破過去中央集權式的國家公園設置,由在地團體共同經營」的概念,希望除了自然資源保護外,也能藉此保存人文系統,甚至培育未來的人文系統。
1979年生的邱靜慧是因反水庫運動回鄉的青年之一。反水庫運動正炙時,她還在東海大學唸書,受到國中老師和鍾秀梅等前輩影響,投入反抗運動,「當時抗議多是農民,是爺爺奶奶這種年紀的長輩在參與,讓我驚訝。」
落實故鄉再造工程
邱靜慧回憶,1999年,國民黨動員立委準備強渡關山通過美濃水庫預算時,鍾理和之子鍾鐵民帶著大家北上立法院,在雨中跪下,這一幕讓她辛酸。「透過這些參與連結,才對家鄉有實際的情感。」高中便外出讀書的她,原本對家鄉陌生,甚至在美濃都會迷路。
美濃的抗爭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因執政黨宣布任內絕不興建水庫而暫時止息。但與抗爭運動同時進行的故鄉再造工程,持續至今,「關鍵的是,美濃反水庫運動並非只是反水庫,而是把鄉內所有不足的公共建設或教育補齊。」邱靜慧表示,為了反水庫,當地人互相腦力激盪,探討農村是否能不靠大型公共建設來刺激在地的就業跟經濟,而是透過生活化的方式來提升?因此,美濃愛鄉協進會和八色鳥協會等在地社團,便以實際行動充填農村的發展和生活想像。
醞釀籌設自然公園
邱靜慧舉例,由國高中老師組成的八色鳥協會,成員在學校組野鳥社,以客家話教學生認識本土鳥種,做扎根的工作;面對外籍配偶的需求,愛鄉協進會為他們開識字班,「很多反抗運動結束後,組織時常因為任務完成而解散,但美濃地方組織,都還留在這個地方,繼續深化基礎。」
2009年國家公園法通過後,美濃人便醞釀籌設自然公園的可能性。邱靜慧表示,他們所主張的概念,性質上比較像日本「里山」,亦即推動人類和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所以對美濃愛鄉協進會來說,美濃國家自然公園並非是現代都市化觀點下的公園,而是遵循原本的二次林和農地環境來發展,「希望它是在可永續被利用的方式之下進行。」
在推動過程中,不免有許多意見衝突,邱靜慧認為,過往反水庫運動就是在不斷溝通中開展,難免有磨合過程,但最根本的是思考每個人能為家園做些什麼。
維繫客家文化驕傲
「過去反水庫時代也是這樣,因為有願景,即使每個人都做些很小的事情,但對理想家園的想像都是發自內心的。」她認為,不管是美濃在地居民、或對美濃綺麗幻想的外地人也好,都可以共同來維繫這樣的想像,「但這個維繫是帶責任的,而不是消費式的。」她認為,自然公園的設立可以融合這個理想。
「最重要的是,我們想維繫客家文化的驕傲感。」邱靜慧表示,他們之所以會積極介入政策,也是因為認為「年輕人是站在改變世界的中心」。
她因此鼓勵年輕人回鄉參與,「雖然鄉下不是第一個選擇,可是鄉下是未來很重要的機會,因為我們的糧食、文化、自然,是共同合作出來的聚落。」她期待,年輕人透過任何方式來關心家鄉,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會因為參與而增進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