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屆全國社大研討會【河川社群智庫沙龍】
--「水資源保育暨流域綜合治理之公私協力機制的建構」
時間:2014/5/18 地點:成功大學 成功廳
主持人:社區大學全促會 林淑英常務監事
引言人:水利署 楊偉甫署長
與談人:台南市水利局 李孟諺局長
與談人:高雄市港都社大 魯台營副校長
與談人:治水監督聯盟 溫炳原執行長
林淑英老師 主持人引言
社大2004年全國研討會的一場河川論壇,有一部影片河川的記憶,讓NGO重視到河川議題,治水的議題開始回到社區,開啟很多的學習跟研討,就是這個時候讓很多社區組織開始參與河川治理的問題。
2006年通過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條例、以及石門水庫治理,那時候發現治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當時成立一個水患治理監督聯盟,那時候我開始擔任總召集人,那時候在一個著急的狀態,經常去拜訪的就是楊偉甫署長,等一下由楊署長開始簡報。
最近的新的治水課題,多集中在南部,邀請剛剛承辦高雄市港都社大的魯台營老師來引言,魯老師同時也是高雄市綠色協會的理事長。民間參與治水政策的討論,最重要的管道就是資訊公開、公眾參與,感謝楊署長不厭其煩跟我們溝通。
2007年開始,民間溝通倡議河川民間會議,同樣也在成大舉辦,那時候去看二仁溪,顏色就像是燒仙草。同行的有一位南港社大的資深志工老師黃錦雲說,她自己的人生經歷不少,但是那一次到二仁溪調查之驚心動魄,她一生難忘。
現在的二仁溪,慢慢開始招潮蟹回來了,紅樹林也回來。引言從這段故事談起,慢慢回憶我們河川NGO組織在台南的過往、跟水也都有很多關係。第六河川局局長身體微恙不克前來,但在公私互動上還是有很多的合作經驗,期待蔡局長能夠早日康復。
楊偉甫署長:治水問題只講專業不一定對,工程與方法上的選項都有優缺點,專業只是其中一個考量。
每年參加社區大學的研討會,與河川NGO的朋友一同舉辦會議,都是水利署同仁最愉快的事情。
回顧過去與在座NGO朋友,從雙方的互不認同、不諒解,到現在我站在這裡與各位分享,面對同胞、民眾的期待,這都是水利署同仁與NGO朋友的共同努力,值得我們珍惜。
過去我們常常以專業看待問題,現在反省,治水問題單純只講專業不一定對,工程與方法上的選項,都有優缺點,專業只是其中一個考量。讓我們思考是否應該把過去受專業訓練的思考作改變,與各位對話,找出共識。
在觀念轉變過承當中,我們走了十幾年,逐漸把觀念落實到工作上。如同淑英老師提到,進入相關條文,要求我們要有一些責任。
水患治理特別條例那時候,我主管副署長,我在辦公室一個人跟十來位民間朋友來討論這事情,發現有一些想法,所以慢慢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平台。今天來這裡要還原公私合作平台形成的一些背景,未來要做一些什麼事情。
(進入ppt簡報)
台灣的水環境面對內憂外患遠慮,就是颱風不斷的來。我們可以看到圖片,去年鄰近海域颱風生成30幾個行經路線,去年台灣承受六個颱風,災情算是可以忍受的範圍。
颱風是威脅,也帶來生活所需的降雨
以台灣的氣候環境,颱風是我們面對水患治理的最大挑戰,但如果把一些用水條件考量進來,南部用水量有55%是靠颱風帶來,這告訴我們不要怕颱風。上帝給台灣島上的條件,我們要接受他,但是我們看到天然災害。
莫拉克風災時候,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驚人的雨量,導致小林村的不幸悲劇,我們看到了颱風帶來的傷害,除了強降雨,還有堰塞湖的潰堤,對堰塞湖的觀察,對土石流的防範觀察,都是我們的警戒的地方。
現在的撤離預警制度有顯著的改善,不撤離不行,現在我們的民眾的防災意識很高,一有警報民眾帶著防災包下山避難,效率很高,台灣的防災意識在國際上具有能見度。去年日本發生小笠原事故之後,疏散撤離沒做好,町長承受很大的社會責難,日本的防災系統現在也到台灣取經,學習台灣的防災預警制度。
水患治理涉及到山坡地開發的部份,這個是歷史共頁,漂亮的風景區例如廬山溫泉,現在南投縣政府還在努力。環境過度開發的問題造成的復合型災害,克服要靠民眾有共識,經營旅遊業、賴以維生的業者要能達成共識才能克服。
城市的高速擴張侵佔河流的通道
整個大台中市擴張的範圍,增加了14個重劃區,過去要留給水走的水路,現在不但沒有留,蓋起來變成、下水道。
(看1945台中市地區地圖,對照2013)
在過度開發當中,在防災當中,都會區的改造很重要,把加蓋的河川把他重新打開。桃源去年也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以前被蓋上的市區河川,現在重新打開,打開以後,不是就解決問題,但是河川排水的機能才會更多原,並且與環境結合。
台灣的環境變遷氣候變遷依照聯合國的報告規劃,21世紀末,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大約會有一個台北市兩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浸泡在水裡。其中包括了洪災頻率會上升,土石流災害加劇,乾旱風險增加。
政府施政責任包括了飲用水資源開發、防災治水、水環境開發管理,南部的水再生利用正在積極,未來南科用水一部份會使用再生水。水的問題,不分政府與民間未來要共同努力,我們有一些共同的行動,目前水利署的志工有1600位。
我們的態度是有問題隨時溝通。我們希望訂定一些參與機制,讓施政跟民間參與,發展一個主動積極的管道,發展伙伴關係。過去每五年會有「治水會議」,以後可能會用「水利會議」,去年在成大的一座咖啡館,也曾經討論過去在湖山水庫建造的過程,
在高屏溪攔河堰,瞭解各地需求,開設各種溝通機制,這個案例是成功的。 民眾參與希望在計畫開始時候就要導入,而不是在計畫制定之後才引入。我們希望串連全國的社群網絡。現在大流域的水網已經織起來,未來希望把各地方的小流域水網可以織起來。
未來希望可以精益求精,持續推展溝通平台的制度化,滾動式檢討是我們的標準,希望以後公部門河民間的目標是一致的,還可以邀請其他的公部門一起來,共同推廣所有水力施政計畫,共同提昇水利署的內部文化。
我們參考其他國家案例結果,發現台灣的水利部門其實是非常優秀,這一種公私協力的文化,我們希望可以推動到世界各地去。
李孟諺局長:荷蘭的自行車通行率從6%提升到75%,因為他們作一條自行車道可以花三年溝通,經過這樣細心溝通,才能符合民眾需求。
公私協力治水過去的執行確實有成效,我想這個過程也是水利單位與各地NGO組織、民眾溝通有所努力。我們過去在規劃階段作了很多溝通工作,過去比較多在景觀規劃部份。
我過去曾經去荷蘭進修,用一年的時間拜訪了很多單位,荷蘭的自行車通行率從百分之6提昇到75。因為他們一條自行車道的planning要開上百次的會,需要三年才能符合大家的需求。荷蘭的自行車道,經過這樣細心溝通工作才完成,也確實能夠符合民眾需求。
台灣的制度裡面,有預算執行率的問題,設計的階段,通常邀請里長,里長看不懂圖,也只能用急就章的方式溝通,沒有充分與民眾討論。最後一條九千萬的自行車道,就這樣拆除掉,很可惜。
麻豆一個河川施工前的說明會,當時希望能採用生態工法,但是當地有陳情希望可以用鋼筋水泥,不然擔心以後會有崩塌問題。那時候沒有邀請NGO加入,否則應該可以形成一個制衡的力量。過去六河局在這裡有疏濬計畫,現在改成斜坡的方式,讓溼地保留潮間帶的生態。
現在台南在山海圳計畫是追著民間跑,民間的創意構想與動員能力,都是領先在市府,我們也很高興有這樣的民間伙伴。台南市府當時也與廟宇辦活動,一起推動植樹,最重要的是資訊公開。
現在名片都要印行動電話,里長有問題就不會打給議員、打給1999讓我們的同仁被列管。太陽花學運的時候,一條新聞可以被點閱兩百多萬次,利用臉書來傳遞資訊,現在很重要。
溫炳原執行長:為什麼我們還在用工程的思維在治水?為什麼我們還在用直接「地表取水」的方式在使用水資源?
跟大家抱歉,我不知道主辦單位沒有印引言稿給大家。
剛剛楊署長提到台灣的環境面臨很多災難問題跟挑戰,但是我要問,我們已經花了兩千多億在治水,大多數的錢其實是舉債的,我們現在要看哪些是有效?哪些是無效的。
這幾年我在念國際的水治理,我們公認水危機是一個水治理危機。外國在看水治理的概念,國際上是從國內現在的綜合治理,現在變成一個跨界的概念。 農業用水是個大戶,會把農田用水納入,現在思考能源問題,也會把能源納入進來看。但是我們國內還沒有作這個事情。
接下來我比較關心的事情,是要如何處理水資源,或者說水患問題。
治水問題不能再用技術官僚的思維,或者是「去政治」的管理。台灣的語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編入那種「以振興經濟為目的」的治水?為什麼還要用這種工程方式治理?為什麼還在用這種直接「地表取水」的方式去使用水資源?
水土保持局講「治理保育」,但是從預算中我們看到,有百分96都是用工程來治理。以保育的觀點來看,這個就是工程上山。治理政策的評估,現在也是用發包的方式,那發包的關係下,如何監督就很難說服別人。
最後我提出兩個問題,第一、透過汛期實際降雨情況下,來驗證治水工程成成效的民眾參與方式,有這個東西,我們才能跟說服民眾這種治理政策是有效的。第二、民間要如何來協助,治水具有專業,但又是需要民眾易懂的水患治理評估方法,這個需要水利署提供治水工程的座標。
魯台營副校長:我們把願景交給政治人物,卻沒有主動來爭取,主動來監督,這是公民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
現在水利單位治水是很困難的,李鴻源部長有個理論,是要把水流在綠地,不要說一次進入河川排洪裡面去。上游保水,中油治洪,下游防洪。
有很多手段牽涉到都發、地政、農業、消防。治水問題甚至是防洪的問題,有很多超過水利部門的權限,不是所有的治水都是水利單位可以負責的。
我們看到日本經驗,保留這個洪患平原,可以保留水。高雄要推動滯洪池,要協調很多部們,治水的統合主導權,地方政府應該承擔。地方負責治水,中央負責提供資源。
日本有很多治水座談會,也有效果不彰的問題,所以發展出一種中介團體,例如像渡邊豐博先生,現在台灣沒有中介團體,所以公部門認為環保團體不懂專業、沒有這種溝通與尊重,所以後來變成對抗。
公部門需要中介團體,來抵抗不理性的對抗,讓民眾參與規劃、監造、管理,如果是自己的產出,那公民才會有認同、珍惜。最近我們看到很多公民與政府的。 選擇用對話代替放話,用說服與感動來溝通。
現在我們把願景交給政治人物,但是交給他們之後,我們有沒有主動來爭取,有沒有主動來監督,這是公民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
是不是有參與的管道?我們希望有更多公民參與,但是現階段台灣沒有這樣的法令,即使有也是鳥籠化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部份,包括跟公部門,一起來學習。
提問與討論 時間
提問一、三鶯社大志工 三鶯大橋下下面有都市原住民部落,以後社區大學想以河川與跟環境為主來參與三鶯地區的河川治理,請給予參與的管道與意見。
提問二、曾文社大主任 請教水利局長,曾文溪流域有一個麻豆大排,這裡的問題可以媲美二仁溪,他是一條沒有上游的河川,水利局是否有機會。
李孟諺局長:
剛剛社大這位先進,有兩個事情要回應,蚊蚋橋以上已經委託設計,這段溝通期間,我們再來。麻豆排水很糟糕是水質。
第二是無仁管理的工業區,排出重金屬污泥,治理問題應該由廠商負責,不然都是水利單位遭殃。還有就是畜牧業者廢水問題,我們台灣是用耗用電費處理,農委會補助污水處理場都需要耗電,他們怎麼受得了?歐盟是用厭氧處理。
楊偉甫署長: 三鶯社大的朋友提到河川教育排水的教材,第十河川局有相當多生態教材資料,跟局長聯繫都可以免費提供。魯老師溫兄的建議,我們會就兩位的建議進行研議。
在高屏溪流域是台灣養豬最多的地方,水利署很有興趣一起來討論治理問題,我們是下游的承受體,畜牧廢水水利署有一些平台可以討論,可以有一些民眾參與的方式來解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