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社會論壇
— 回顧16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觀察筆記
文/林吉洋
第一、從世界社會論壇說起,看社大研討會作為台灣的「社會論壇」
國際的NGO與社會運動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由全世界非政府組織、知識分子和社會團體代表參加的大型會議,網羅各種社會議題與各種新的思考與探索論壇,來自各國的組織都可以發起各種議題面向的session或者panel,據說各種大小論壇與座談活動、多達數千場次,議題涵蓋勞工、環保、婦女、教育、合作經濟制度等等。
世界社會論壇目標對準那些先進工業資本國家的自由化、全球化運動,例如世界銀行(WB)、世界經濟論壇(WEF),這些組織鼓吹自由化、全球化、致力於消除各種貿易障礙與非關稅貿易壁壘。
另一群國際泛左翼組織認為,這些發達工業國家以推動全球化自由貿易為途徑,最終將會加大國際貧富差距、消除地方性、最終是為提供發達國家對後進國家掠奪資源、控制市場的經貿野心鋪路。
國際泛左翼為了超克(overcome)只是消極抵制全球化運動並不足以對抗這股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因而倡議另一種「另立」全球化的可能,提供各種國際左翼的社會創新與社會實踐方式相互交流、共同行動的方式,因此提出「世界社會論壇」,作為各國社會組織國際串連、交流與提出共同行動的行動可能。
目前參與世界社會論壇的部份,以歐洲、北非(法語區)、東南亞以及南美洲的組織為主,目前台灣參與較少,但仍有部份左翼知識界長期參與、接觸,以及推動台灣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浩然基金會會邀請交流講座。
在16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結束之後,筆者感受到「社會實踐論壇」的議題豐富程度而言,能夠舉辦這樣多議題、具有實踐經驗基礎的大型論壇,思考與創新探索,事件、創新與對話,代表社區大學運動在十六年的努力播種、遍地開花之後,已經開始走過辛苦的耕耘階段、在議題經營上也慢慢產出成績。
這多達八十幾所社區大學,正以一種面向台灣社會的反思與實踐企圖心,實然已經進入新的層次,正在等待提出一種新願景、以及一種跨地域共同行動、探索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來看,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從扎根在地經營、探索議題發展延伸而出的多議題、跨地域共同行動的可能性,實在也展現了社區大學十六年累積的深厚社會基礎。
以此想像,全國研討會作為台灣版的「社會論壇」(Taiwan Social Forum)的一種想像與期待,雖不敢妄稱,但是作為台灣公民社會的承擔者,關注全球性的公民運動,我們更應該傾聽自由經濟市場價值之外,另一種追求社會發展的想像,則與社區大學運動是具有相關的,亦即追求一種尊重多元化、探索在地性的未來家園想像,應當作為社大共同關注的課題。
第二、政府治理、財務壓力下的市場化、考驗社區大學的運動性格
回到務實面,社區大學運動十六年,面對公部門對社大治理的介入,以及迫於財務壓力,而使得社大經營社區與課程的市場化需求,還有社大內部治理長期累積的慣性、導致過多繁瑣的行政負擔缺乏有效的精簡、財務營運的可持續發展性,使得各社大投入議題倡議的實踐能力基礎上,實然上也使得十六年的社區大學運動自主性與開創性,受到相當嚴峻的考驗。
從這裡,筆者大膽的想像,全國研討會除了連結、展現各地社區大學共同行動的能量,更應該勇敢跨出社區大學的侷限,廣泛的連結各種社會進步力量。然而,事實卻不能樂觀,各個社大團隊似乎長期處於負荷超載的窘境。
現實的情況是,社區大學與社運組織最大的差異在於,社大每日都在高度緊張的人力負載,必須兼顧經營社大的學習現場,維持課程架構、發展在地社團,也需要更多社會資源的支持,然而這個支持,又反過頭來要求社區大學更多的探索與實踐的付出。
究竟社大運動的發展,會形成一種正面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的良性迴圈,或者是一種封閉的、自我消耗的惡性迴圈,正在考驗社大能否從現狀中突圍。
第三、年會作為社大的豐收祭與共同體意識
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幹認為,儀式的作用在於,聚合一群社會個體,讓社會群體在一個儀式中確認彼此關係與社會連帶(solidality),形成一種共同體意識。社大年會,可能就是一種類似社大網絡的豐收祭典,在這一天可以共享這種喜慶氛圍,也能夠相互比較學習。
(社大研討會,也是一年一度各地社區大學運動的大會師)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社區大學的全國研討會,應該就是在確定各社區大學共同的社會功能,以及所承擔的社會期待,並藉由研討會探索社區大學共同面對的問題與出路。
不同的社區大學各有不同的團隊背景,經營不同的地區,但是藉由每一次年會的操作,讓不同社大團對之間被迫打開團隊邊界,以不同的習慣與經驗進行團隊與團隊之間的溝通對接。
從這一次16屆研討會籌備工作可以感受到,經歷反覆的溝通與磨合,不同團隊與的慣性、組織者的風格,都能夠在共同協作過程中被察覺。當然有的社大展現出強大的動員能量與豐厚的經營累積,這種比較、學習與相互模仿的生態過程、在社大團隊內部的自我梳理當中,可以慢慢觀察。
第四、為下一屆年會的協作團隊提供刺激與靈感
這一次年會普遍被評價是「成功而且場面盛大」,也許這個對下一屆舉辦團隊與組織者可能是一種壓力,但也可以激發其他的創新思考:如果我們在地的條件沒有這樣的資源與能量,那麼我們擁有的在地條件是什麼?該如何設計一個具有我們地方特色的研討會?以及如何為籌備這樣的研討會,開始進行組織、資源動員與溝通協調的必要工作?這些種種受到本屆年會刺激的發想,則可能牽動下一波年度研討會的匯聚共識、組織動員提前展開,或許也是一種有趣的現象。
(每一屆社大年度研討會的展現,也可以為其他社大提供反思自身優勢的刺激。)
第五、在地招待—展現各社大團隊在地經營的豐沛人脈與在地知識
16屆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落幕以後,許多的論壇場次、議題倡議才正要開始發酵。兩天的議程安排下來,除了感謝在地七所社大盡心籌備之外,社大工作人員與志工參與更是功不可沒,在會場進行的細節與角落裡面,我們能夠感受到滿溢的創意與用心設計。
從曾文社大準備的茶點,每一道點心都是在地招牌特色,在台南七所社大用心準備的文件布展當中,各社大的鎮校之寶傾巢而出,唯恐落於人後。有句話說”輸人不輸陣”,這場合頗有較量意味但是也不會失之無情,觀展者能感受到綿密的社大人友愛互助的情感,那種濃濃的在地人味,源遠流長,或許是其他激情的社運場域所不得見。
其中各社大準備的在地旅行招待行程,格外有滋味,除了踏查各地風土與美食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與會的各地社大團隊能夠在旅行接待當中,感受到在地社大在地方經營的豐厚基礎,還有對各地方瞭解與累積的在地知識。這種經驗與感受,讓各地社大可以藉由參與的感動,提昇為一種自身學習的動力。
經過精心設計規劃的在地招待行程可以說是策劃團隊辦學精華,這樣一日行程非常具有學習參考價值,在地招待應該推廣或安排團隊對接,讓一些地方社大的新進團隊觀摩學習。
第六、16屆年會宣言,承先啟後
16屆年會宣言,除了對年會諸多倡議訴求的回應與總結之外,更重要是梳理出一條社大年度盤點的主敘事軸線,回應當前社會局勢、提出社大原則性的行動綱領,提煉出未來的戰略規劃,卻又不落於個別議題的細節陳述。
這一份頗具政治與歷史意義的文件,在研討會當天在會議室內進行最後逐字逐句的推敲,過程中有許多具有意思的討論。例如第一段、統整當前政經局勢的氛圍與社會分析,第二段重申社大作為公共平台的社會責任,最後一段則是統整與收納,則是總結回歸到社大作為公民社會的推手,未來的社會變革,仰賴於進步公民團體立場的價值選擇。
比較具有重要宣示意義的是第三段,社區大學因應十二年國教的啟動。如果社大運動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解放知識」,社大以非體制教育十六年的經驗,要去挑戰體制內教育,參與並改寫主流教育價值的工作如果被設定為下一階段的戰略規劃,那我們該如何採取共同行動?在政策論壇以及稍早的均優教育論壇亦有專場討論「十二年國教與社區大學」互補共生的可能性,各種可能性其實都有相當精彩的對話。
這個議題本身很有創意也非常具有企圖心,也能夠回應大部份社區大學現在面對場地與資源匱乏上的被動處境,如果這是一個成熟的議題,如果社大有這樣的問題迫切感,也願意面對這樣的討論,應該在社區大學內部有更多的討論與釐清。
(理事長林朝成、副理事長謝國清、常務理事蔡素貞共同宣讀本屆年會宣言)
(個人觀察,不代表全促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