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全國社區大學氣候變遷教育推廣專案工作計畫
【 4小時環境教育活動申請辦法 】
(請於附檔下載申請表格及檔案)
一、目的:鼓勵社區大學推動氣候變遷相關議題之環境教育活動與公民行動,引導民眾認識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轉變,與之對應社區即將面對的生活挑戰,從中切入與學習,進而養成內化的土地關注與地方參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接受環保署委託,推動社區大學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活動,歡迎全國社大踴躍提案。
二、主辦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三、執行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四、執行期間:自2014年12月01日(一)至2015年02月28日(六)止
五、受理申請期間:2014年11月24日(一)下午5:00前,將申請表(附件一)E-mail至本會承辦人詹芯佩信箱:napcu13@napcu.org.tw,並撥予電話確認:02-23685136#17。辦理場次及承辦社大名單將於2014年11月28日(五)於全促會網站公告。
六、合作對象及名額:
1. 全國各地社區大學(以全促會會員社大優先辦理)。
2. 預計辦理40場4小時環境教育活動,每校至多申請1場。
3. 本計劃並有10所32小時氣候變遷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徵選,申請辦法請於另案參考;課程與活動可同時提案,但僅擇其一補助支持。
七、執行方式:
1. 活動主題:主題由各社大規畫,但須契合氣候變遷內涵。
2. 活動形式:可運用室內課程、實作課程、戶外參訪、工作坊、講座、體驗活動等多元形式,由各社大及講師自行評估決定。
3. 講師邀請:講師由各社大自行邀約,建議邀請取得環境教育人員認證資格者擔任講師。各區域環境教育師資查詢,詳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https://eecs.epa.gov.tw/front/_cert/lecturer_qry.aspx。
4. 招生人數:最低參加民眾人數為40人。
5. 每場環境教育活動不得少於4小時,可認定為4小時環境教育時數,活動後統一由全促會登錄。
6. 配合環保署辦理環境教育相關活動,須協助填寫「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活動施測問券」(公告承辦社大後提供)、「性別平等檢核表」(附件二)。
八、補助方式:
1. 本計畫補助40所社區大學執行與氣候變遷環境教育相關之活動,補助金額為每校共8000元,補助項目分別為講師鐘點費2,400元、場地費1,000元、印刷費2,600元、材料費2000元。
2. 承辦單位請於執行計畫結束後二週內,將書面及電子檔成果報告(附件三)、活動文宣紙本、請款明細表以及本會補助金額之原始支出憑證(抬頭: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統編:17152640)函送至本會辦理核銷事宜(會址:1064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185號10樓)。
九、規劃建議參考:
1. 規畫重點與指標
參考指標 | 說明 |
內涵契合度 | 活動關注課題是否屬於氣候變遷領域,計畫推廣著重「減緩」與「調適」(附件四),如何在各地推展出以社區為主軸的氣候變遷因應策略,從可能遭受影響與衝擊的認識,到實際應變能力的提升,均屬值得逐步耕耘的方向。 |
社區連結性 | 規劃與設計應兼具社區特色及在地議題,結合社區資源,並融入社區居民生活、人文、歷史等地方元素。 |
實驗創新性 | 活動設計與教學須符合成人學習特質,尊重學員的主體性,課程內容從生活經驗出發,以實際議題為核心來探討,不宜將傳統大學的課程設計方式直接套用,並應針對成人與一般大學生的差異性,創造新的學習形式,視學員的異質性為教學資產,積極創新教學。 |
2. 規劃方向與參考,提供102年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推廣專案之環境教育活動投稿案例:宜蘭縣羅東社區大學「決戰未來氣候-在賞鳥與生態觀察中,走讀竹安河口溼地面臨的氣候危機」(如下)。
十、注意事項:
1. 鼓勵參與本計畫之社區大學派員參加針對本計劃舉辦的工作坊及成果交流會等相關活動,以利進行分享、交流與回顧檢討。
2. 承辦單位計劃承辦人員如有異動,需即時通知本會。
-----------------------------------------------------------------------------------
102年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推廣專案之環境教育活動投稿案例參考
一、活動名稱
決戰未來氣候 — 在賞鳥與生態觀察中走讀竹安河口濕地面臨的氣候危機
二、活動設計理念
以活潑有趣的賞鳥與生態觀察方式走讀自己生存的環境,瞭解在氣候變遷下麵臨的危機,俾激發休戚與共的防災意識,共同研擬應變之道。
三、活動目標
激發公民對環境保護的切身感,從理念付諸行動,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四、活動方式
戶外參訪
五、講師姓名
呂學麟(宜蘭縣環境、人文與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
六、效益評估
第一,讓47位學員瞭解到竹安河口濕地對整個蘭陽溪溪北地區的防洪與生態的重要性。濕地可分為內陸濕地及沿海濕地,宜蘭縣兩種類型的濕地皆有,而竹安河口恰屬於沿海濕地。不瞭解濕地的人往往會認為濕地僅是一片毫無價值的「田地」,但事實上他在平時能夠肩負儲水、淨水的任務,更在雨季時能夠擔負起調節洪水的角色;且濕地往往富有豐富的營養物質,能夠提供許多野生動植物生長的需求,具有生態循環的功能。
第二,讓學員們瞭解政府單位在竹安河口一地防洪工程上所做的努力及難處。政府單位為宜蘭這片濕地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民做了詳盡的規劃。整治得子口溪時,設計了三個防汛大壩,防止海水倒灌,但因為地方與中央的管理單位不同調,使得這條溪流在防洪規劃上有點瑕疵,雖能應付目前的狀況,在過往也成功的抑制水患的發生,但在氣候變遷的未來,這點瑕疵很可能就是關鍵所在。此也使學員們瞭解整治溪流須有從源頭整治到出海口的完整規劃,才能夠有效應付未來的氣候狀況。
第三,竹安河口濕地十分廣邈,營養物質豐富,因此不僅有多種在地留鳥,更吸引大批候鳥、過境鳥種前來棲息、過冬。此次活動更十分幸運得讓學員們看到了所剩無幾的黑面琵鷺,數目約十隻。藉此能讓學員們更清楚瞭解到,濕地並非一片荒地,而是有著富有生命力的土地,如果人們與溼地爭地,就是在削弱這片濕地的生命力,所以人們該考慮的是如何與這片濕地共榮共存,一起面對未來環境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