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全國社區大學氣候變遷教育推廣專案工作計畫
課程、教案、講師及行動方案輔導小組
社大現場訪視 文字記錄
一、 訪視日期:104年01月06日(二)
二、 訪視時間:PM13:00~15:00
三、 訪視地點:永和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
四、 訪視出席人員:
【 顧問出席人員 】共2位
-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劉紹臣(中央研究院院士)。
【 計畫出席人員 】共7位
- 周聖心(計畫主持人)、
- 楊志彬(計畫協同主持人)、
- 羅珮菁(計畫執行長)、
- 詹芯佩(計畫專任助理)、
- 張素真(永和社區大學主秘)、
- 李承融(永和社區大學行政專員)、
- 潘增鑑(永和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園長)。
五、 訪視記錄(簡單摘記):
生態教育園區現場訪視,由園長潘增鑑帶領至園區內的「礫間接觸淨水法」、「人生溼地生態池」、「生態保育社學習角基地」、「都市農園」等處,遊歷於多種(可食)植物大樹之間,遇見安居的夜鷺、白鷺鷥等動生物,並暢談關於氣候變遷下園區歷經不同颱風、水災等應變與調適。
芯佩:
那我們現在是不是就請永和社區大學簡單說明一下計畫內容及CBA的預期發展,這個園區與計畫提案的關係,以及未來園區能帶給社區民眾的想像,如何推展、串連等等…。
素真:
永和人口密度曾經是全世界最高的,而生活在都市內的人們,對氣候變遷的敏感度很低,我們計畫是在設想一個狀況,在極端氣候下或者在那之前,這邊的民眾能做些什麼?計畫內從說明、檢討都市下可能發生的各種面向:從水資源、糧食、能源、防災等議題切入,讓他們有感,進而學習災後應變的基本技能,自危機意識著手,生活面的防範與調適,走到未來我們能結合公民的力量去看懂政策、督促政府。而我們的教育園區,作為社區教育的場域、未來的CBA行動基地,便是用來讓學員認識都市中,能有何作為的起點。
紹臣:
今天到現場看,就能感覺到當初課程規劃的思路過程,聽起來是很合理的,然而,還是必須提醒,如果讓人感覺到全球暖化有這麼大的威脅時,恐有「狼來了!」的感覺,事實上氣候變遷並不會那麼嚴重,對暖化的認知易有誤導,就像大家說海平面上升,其實不會那麼厲害。
素真:
其實當初會設這樣的主題,回歸到像剛剛說的,這些在都市內的人,對氣候變遷沒有感覺,沒什麼敏感度,所以我們刻意用這樣都市求生術的概念,試圖去吸引、刺激他們,而內容的規劃上,也多是面臨一些臨時災害意外,可能影響的:斷水、斷電等短暫性的、可從自身生活做起的調適方法。
中和:
你們這邊921地震的時候停電多久?
素真:
完全沒有電,輸送電纜出現問題,至少有三天吧!
中和:
那納莉颱風的時候水淹到哪裡?
素真:
我家被淹到膝蓋。生態園區的話大約淹到那(潘潘園長指棚子旁的柱子約有一米高)。這裡非常都市化,大家對水電過度依賴的同時,又過度浪費,我們的中水/雨水回收、種植的食材、自立發電…等內容跟相關規劃,就是透過實作,有一個與民眾互動的介面,藉此也讓這些社區種籽多吸引後續的民眾參與,也到社區推廣。
中和:
永和的公園綠地有多少?
素真:
仁愛公園是我們唯一的公園,但它的水泥化也非常嚴重,而如果要認識植物、認識生態,這種地方,只有永和社大的生態教育園區有。
中和:
這個基地很好,今天這樣下來也都很好。那當然初期是以基地為核心,去作些推展與調適教育等工作,但最終還是要回到社區。
紹臣:
為什麼要Touch到能源?
素真:
在氣候變遷的災害下也要作點預備,我們可以自己發電,透過簡易的太陽能板,腳踏車也能摩擦發電,更能利用USB隨身充電器,將手機保持電力狀態,與外界聯繫,還能自己燒飲用水。
中和:
有幾個案例讓大家參考一下,2012年美國珊蒂颱風社區內的柴油發電、日本311如何調適/規劃、英格蘭大淹水漫到泰晤士河堤兩岸,也發生很大的衝擊,這些案例後續的調適與作為,均可為計畫執行與後續作一關照。
紹臣:
建議還是以生態保育為主,配合防災與求生技能,避免那個「狼來了!」的感覺,到底社大還是一個教育的場域,應該以氣候變遷真正的題材為主,主題切入的方式作點調整,都市求生一下子進去的話,其實氣候變遷真的沒有那麼嚴重,易有錯覺、誤導,當然這個作為「明天過後」電影的題材是好的,但作為教育責任與任務傳承的話,太過於聳動。另可以與「熱島效應」做對照,比對園區跟城市的差異。
中和:
另有一個也能參考的願景規劃與案例,就是漢城的清溪川,有水有綠。在高溫的減緩下,全中永和路面的透水性,能將其變成討論的議題,進而延伸引導。
六、 社大現場訪視 綜合建議表參考(詳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