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的承擔與許諾:以在地知識與世界對話
文/吳佩娟
社區大學從地方出發,建構在地的知識,以在地知識為起點,回應世界的改變。
本場次主持人張建隆一開始提到:因為阻擋了淡水快速到度的開發,才有今天淡水人潮如織的盛況。這是一場由在地組織發起,守護地方發展的運動,沒有地方民眾關心在地問題的發展,快速道路一旦開啟,淡水就將變成一個只是過境的城市。
二林位在彰化的西南地區,二林社大謝日恆主秘談到:過去這裡主要是甘蔗產地,甘蔗植株又高又濃密遮擋了往來視線,引發盜賊四起,而當時也因為甘蔗的種植與收購的不平等合約,引發了二林蔗農抗爭事件。地處偏鄉的二林為了生存而形成的彪悍性格,時隔多年,地方紀錄了二林的故事,陸續出版了文史專輯,以這些文本為基礎,重新思考二林的未來。
南島社大劉炯錫老師談到2001年創辦部落大學,目的是希望公民社會跟終身學習結合,將社大作為社會運動的基地。然因為焚化爐事件導致南島社大失去了組織的承辦權,但劉老師自嘲說南島也是難倒,該做的事不會為了錢屈服。現在他們將建造一艘船,從台東出發環島全省,邀請全省各地的夥伴一起來對話,未來將從台灣走出去航行到世界。
嘉義市社大彭仁傑老師老師投入老樹保育十多年,做老樹的調查、建檔、監督、出版,過程中不斷地面臨人事變遷賣地後的開發造成老樹的去留問題,百年老樹,因為開發,一去不回,令人感嘆。目前透過志工培訓,期待更多的愛樹人將老樹的價值擴散出去,漸漸已收到有人提報老樹保存的成效。
淡水社大劉德錫老師談到自己從台北市到淡水做文化保存的工作,多年來培育志工,從導覽開始做起,讓更多人認識淡水的文化資產。
與談人徐敏雄老師提到幾個讓大家審思的問題:什麼樣的資料可以做為在地的文史資料?我認為好的,別人也認為好嗎?人、文、地、景、產,哪些值得保存?哪些需要刪除?別人是否想看我們的歷史?歷史寫了,對未來的發展有何實質幫助?對外人有何價值?
黃世輝老師回應:社大不是侍從者,社大、社區都在扮演為地方政府提出良好對策的角色,當有新建設開發的時候,都要站在文史的角度去思考。而文史不會僅停留在文史,文史會留在生活當中,社大是培訓場所,是一股力量,讓地方知道哪些是需要調整的,它給了力量,在面對不公平時如何建構新的發展與活用方式。
很多人或許不瞭解二林蔗農事件,不知道為什麼要造一艘船,不清楚為何要保護老樹、與地方文史資料的重要性,但這些事件都是我們生活之間的故事,我們要從這裡開始,回應世界,創造我們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