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手冊:以農業社區為例》【緣起】
2007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以完整的數據,向全世界指出,氣候變遷下,貧困國家以及各地的弱勢群體將遭受最嚴重的衝擊,諷刺的是,其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往往比導致問題的主要元兇——從工業革命時代發達起來的已發展國家及人民低得多;而該年起,於聯合國和政府的層級,越來越多專家就發展中國家、貧困群體如何適應氣候變遷展開研究。當時,大多數工作集中在由上而下的政策層面,少有從「社區」的視角,關注人民對氣候變遷的親身感受、所受之影響,以及大家能採取的因應方式及成效1。
後來,全球陸續有組織提出由下而上的「社區為本之氣候變遷調適策略」(Community-Base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以下簡稱CBA),目標透過參與式方法,讓社區的不同利害關係人,包括生命或生計最受衝擊的族群,共同探討氣候變遷對社區的影響和趨勢、調適能力和脆弱度,再一起發揮社區在地智慧以訂立社區為本的調適計畫。
2016 年1 月23 至25 日,樂施會(Oxfam Hong Kong)、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二林社區大學合力在彰化西南角,舉辦了三天兩夜的「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及脆弱度分析:參與式工具研發及培力工作坊」,請來資深的國際發展工作者艾天濤先生 (Carlitos Escueta,發展機構 EX:CHANGE 高級合伙人)擔任協作者。30 多位來自臺灣各地的社區或環境工作者一起「做中學」,探討「參與式的調適能力及脆弱度分析」的精神和應用方法,期望大家在工作坊後,能更有信心在自己的社區和工作領域推動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幫助最受影響的群體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本手冊內容主要源自上述工作坊協作者和參加者的實作經驗,以及樂施會於2010 年出版、由 Kareff Rafisura 及 Dr. G. Srinivasan 編寫的《在農村生計專案中融入災害風險管理和氣候變遷調適》指南2。本手冊分享的概念和工具,主要以原本就已經面對災害及氣候風險、較為脆弱的農業社區為例。但不論是在城市的社區工作者還是在鄉村的社區工作者,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的概念和理念都是相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PCVA 工作坊中所出現的調查工具、分析框架、方案設計都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進而發展與弱勢社群的協作關係。而這個過程,是需要時時和自身的「目的」與「理念」對話。如何發展由社區居民主導的行動方案,並避免「功能性」、「任務導向」的互動模式以及專業用語和調查表格在無形之中造成的隱性疏離,會是社區工作者要時時提醒自己的重點。
對於「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或「參與式的社區調查」有興趣的朋友們,期望本手冊可以作為大家的入門參考。
您可於全促會網站自行下載並使用,也歡迎在引用或試操作後提供我們ㄧ些回饋。讓本土調適工作更符合民眾需要。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