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城市系列】智庫沙龍
【第六場】2016韓國國際都市農耕研討會暨博覽會分享
l 活動講師:張金玉、曾美慧講師
l 活動內容簡述及講者介紹︰韓國首爾市每年皆會舉辦國際都市農耕研討會及博覽會,故今年全促會與都市農耕的團體一同赴韓國參與交流與經驗學習。而這次的分享會將會帶大家瞭解目前韓國都市農耕的發展以及相關案例,做為臺灣發展食農城市、教育、創新的學習參考。
l 活動紀錄
一、舉辦時間:2016/5/18-5/21(今年為第五屆)
二、舉辦地點:首爾市兒童大公園
三、主辦單位:首爾綠色信託基金會
四、主要議題:韓國傳統農夫的三顆種子的故事~鳥、昆蟲與人類
五、議題觀點~生存、共生、生活風格
六、邀請國家與主題:韓、日、台、星、香港、德、法、義、澳、美
l 2016韓國國際城市農耕研討會重點摘要
一、城市農耕的內涵:城市農夫的態度與觀點
二、城市農耕的議題:
- 與環境有關~生物的多樣性、氣候變遷的回應、城市發展與綠地利用、環境永續、種子保護
- 生活有關~低碳飲食、社會創新與共享生活、兒童食農教育、弱勢議題的支持、綠色休閒生活、災難回應、動物權
- 與產業有關~農業科技技術、區域支持農業、綠色消費
三、城市農耕的趨勢:政府政策的支持、跨國際組織連結、國際城市農夫日與宣言。
l 韓國城市農耕發展現況
一、研討會會前參訪路線:城市農場、歷史農場、先驅性農場。
二、國家政策的支持,全面性推動、積極捲動國際視聽。
三、有系統性的發展城市農耕:小農、市民農場、新鮮夢商店、農業技術研新、產業鏈支撐、市民體驗活動、兒童教育的重視
l 韓國都市農耕案例
一、韓國都市農業保種
韓國人的保種意識
- 韓國人意識上皆有身土不二的道理,使用韓國本土種子種出本土作物,認為是對身體有益的,以及民族主義,表示對國家的重視與愛。雖然年輕人開始越來越多吃國外的食品,但也有部分開始慢慢重視本土的作物。
- 韓國農業已經開始發展4000年了,雖然無科學根據,但大家普遍認為吃4、5千年的作物對身體有益。
- 在韓戰爆發,韓國經濟結構被破壞,有些年長者迫不得住在首爾,他們對於家鄉的懷念與情懷。吃本土作物可以思念家鄉的心。
韓國原生種作物都是用有機農業方式栽種
- 想像100、200年前種植本土作物,並沒有使用農藥肥料,那麼我們種植本土作物應當可回到友善環境的種植。而近幾年,許多人開始關心農藥的使用量以及安全,另外也發現市售的種子在販售前,為了保存效果,就含有農藥在裡面。如果吃到已有農藥的種子種出來的蔬菜,大家可以想像對我們的身體以及環境有什麼影像,另外大家開始談論基改作物,並提倡本土種的蔬菜。
在地種籽的保存-種子圖書館
- 種子圖書館是一個可以分享、交流喜悅的場所,他們將收集到的本土種子,積極在學校、社群開始討論。
- 從圖書館的概念延伸開始有種子銀行,大家會到鄉下找尋本土的種子,以冷凍保存的方式,並分給有需要的農民,等到收成後再將同樣數量的種子在還回銀行存起來,持續讓本土種的作物持續被耕作,也提高種子的活性與發芽率。
- 同時開辦種子學校,每個星期三跟六就會到學校開辦本土保種的活動。
- 最後我們應思考如何透過都市農業來保護我們農業的本土種,並持續讓種子保持基因多樣性及農民願意支持並不斷耕作,才能配合自然的變化,及因應氣候變遷的災害,讓種子的特性持續進化。
二、韓國都市農業與發展遲緩少年支持網絡
這個案例是Donggubat公司以企業方式經營,目前有4位正式員工,協助身心障礙遲緩少年與都市農耕議題發展合作的模式。現在首爾市有17個農場、102位身障人士加入這個Project。
從參與的回饋當中,重新思考創立的定義
研討會當天的主講者在大學的社團是跟都市農耕有關,因此想幫助發展障礙的人士在都市農耕有就業的機會。但一般人要從事農耕本身是很難的事,尤其是這些發展人士。因此這些發展遲緩人士,經過六個月後對於農業並不是很感興趣。但如果改成一個星期來一次,對發展遲緩人士來說比較像是戶外郊遊的感覺,而就難有經濟效益,他們會思考為什麼要來呢?
另外這些發展遲緩少年的家長曾經問過主講者一個問題:「你會記住我的小孩多久?或許剛開始你會一直記得,當你出社會後遇到越來越多人,我的小孩你頂多只會記得二三年而已。但是對於我的小孩來說是沒什麼朋友的,他們會記住你一輩子。」所以當初所設立公司,希望幫助他們創立工作機會並不是遠大的目標,而應該是發展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共同做事,使他們身心靈有進一步發展。
在發展遲緩的人在社會當中因為溝通能力不太好,且社會也不太給他們機會,因此平均的朋友大概只有1.4位,也很難融入社會人群當中。所以這個專案是提供給20歲以上,當他們結束學業之後,可以增加他們的社會性,可以回到社會與人群相處。
舉一個例子,讓大家更了解什麼是發展遲緩
通常一個正常人學習12年的英文,在外國人面前也不一定敢在外國人面前說英文。而發展遲緩的人,也是讓他們學習12年後,放入社會讓一般人互動對他們來說也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她才想透過這個場所,以都市農耕的方式讓他們培養社會性。最簡單的是將發展遲緩的人與年齡相仿的人共同學習與互動,以互動的方式增加他們的社會性。
執行中碰到的困難
在執行面相也遇到很多問題,以民間或私人農場去接觸的話,一般農場主人就會問會不會有危險,就算花錢,他們也會覺得會影響到一般周末到假日農場來的人,因此在找空間上就遇到很多問題。所以如果說沒有政府團體幫助的話,公司會透過基金會的方式找出空地來執行。
因此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從事農業,一個是做社會的疏通
執行方式是有發展障礙的人士,並在居住區域附近找10位年齡相仿的人士,並經過1年的交流,找尋彼此共同對話的主題是哪個最多,然後再設計他們的農園。方法很簡單,就像剛剛舉的例子要大家在外國人面前練英文,就是一種發達障礙的狀況,如果以這樣想每個人就會很有同理性與包容性。除了透過實際種植外,也會有五感體驗活動以及市集,並請講師教他們煮菜,安排多元性的課程。
有一些家長會擔心,我的孩子與他們互動一年,對他們的孩子會有傷害。但社會上就是這樣子的,人總是會有分開,並要讓他們學習,朋友不一定能陪你一輩子的。所以他們透過樂觀、積極的方式教他們分離的概念。然後繼續在申請這個專案,再認識新的朋友。
讓他們過程中不要感到壓力是很重要的
收成他們也是會有壓力的,如果我們正常的人來說,你就會去摘你適合的份量。但對於發達障礙的就分兩種,一種是他就會坐在那邊想很久,他到底要吃多少分量,因為他們聽不懂你說的話,另一種是他們就會全部拔起來。
未來的發展與協助
對於發達障礙的朋友,遇到挫折就會容易放棄。如果當種植失敗,下次他們就不會像再來用。因此就幫他們發展簡單的道具,讓他們可以容易的完成這個專案。
例如:
- 栽種種子的時候,為了讓發展障礙的青年們能漂亮且較有成就感的方式間隔種出來。就必須開發適合他們的農業器具出來,而目前他們還在設計階段,還沒量產,因此也希望有相同理念的人能夠支持與協助他們開發。
- 他們在收成時不太會拔葉子,而會整株連根拔起,所以公司想要發明夾子的東西,剪斷的同時又可以將蔬菜夾起。
- 在挖土的過程,他們只會挖表面而已,所以目前已發明前面比較尖的鏟子給他們使用,而這個鏟子左手右手都可以使用。而這個工具已經在專案過程中嘗試進行一年了。
他們對於發展障礙的人做了調查,調查他們平常閒暇時間在做什麼,有發達障礙的人有78%的時間都在看電視,但是參與這個專案的朋友有68%的朋友都在從事農業活動或是跟他做著個的朋友聯絡。
三、韓國都市農夫與廚師案例介紹
Maromsi農夫市集,是結合農夫及料理的人一起合作的市集。市集創辦之初,並沒有主導的會議以及主導人,大家都是共同討論市集的規劃。
在首爾要找到農地是很困難的,一開始都是利用屋頂,成為可以吃喝聊天的空間。從事屋頂農園後,他們就開始將屋頂種的白菜做成泡菜。這是料理結合都市農耕的開始。慢慢地越來越多料理的課程,所以就有人稱他們為穿著圍裙的都市農夫。
每次在maromsi市集開始前,就會有機會與農夫聊天的機會。而料理師會好奇料理的材料是怎種出來的,而農夫也會好奇自己的農作物是怎麼被料理的,而就產生了討論的交流機會。因此就開始有了料理師農業的計畫。
根據不同的節氣種不同的東西,因此浦小姐將他的作物交給料理師拿去做料理。有時候料理師也會開辦工作坊在Maromsi市集與市民互動,而他們種的蔬菜也會拿去給附近的餐廳或咖啡廳。所以這很符合Local fram的概念。
料理師提到:「第一次參加市集的經驗是將白菜與辣椒,雖然只有一點點但全都賣掉了,是我第一次都市農耕的經驗。雖然不是很漂亮,但聽到是在屋頂種出來的就感覺非常驚訝是怎麼做到的。」農夫與消費者接觸對農夫市集是很重要的部分,也同時讓消費者知道所吃的食物是怎麼種出來。
透過這些機會讓我們了解作物的地域性、傳統的食材,如何用傳統方式去料理。而透過這個過程,也介紹給來韓國的廚師
從農耕、料理的過程中,融入韓國文化與傳統,慢慢找回文化意涵。
他們共同建立一個品牌叫查蘭達,意思是”成長的意思”,這個品牌就是要教大家食農教育,以及如何透過料理的加工品。
而Maromsi愈來越有名也越來越多農夫的參與,建立永續的關係,才能讓這個市集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