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集資在世界各地備受矚目,尤其在台灣,於近年很快捲起風潮,成了在多元公民社會中、社群連結與自我實現的一大助力。318學運在紐約時報頭版的反服貿廣告集資案、看見台灣戶外首映會、台灣火箭升空計劃、台灣專屬本土字體「金萱」集資等等都是里程碑。
Flying V的執行長鄭光廷指出,2016年是大家對群眾募資很多想像的一年,報導者的專文分析,深化串連的共創場域、訂閱集資、獨立募資、閃購平台....等模式方興未艾,各家群募業者積極發展各自特色。
在群眾集資的百花爭鳴中,我們更大的興趣在於,台灣本土耕耘20年的社區營造如何與群眾募資的發展接軌?
我們分兩個層次進行探索。首先,我們問,而今,大量、散佈各地的微型社區公益方案,如何在社區可支撐的能力條件下,發展出某種素樸但清晰的表達形式,在網路世界成功地得到注目與支持?另一方面,當網路傳播成了生活重要文化現象,社區型公眾集資是否能提供更寬廣的社會動員途徑:有助於在地行動與散佈各地的議題網絡、城鄉交流,發展出更有效率以及更豐富的連結模式?在實踐的具體課題是,集資活動前後,我們要做什麼準備與配套工作,才能觸發更豐富的雙向反饋循環社群互動?
非常令人振奮的是,去年九月,信義房屋企業在推動十年的「社區一家」行動獎金之後,成立了勾勾gogo平台,標榜結合嶄新的群眾募資模式,來落實「全民社造」的目的。勾勾平台上可以同時募錢、募人、募物資、募know-how,充分維持了微型社區提案的精神。
而在這兩年,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持續關注社區型集資的發展。與我們合作的琬珮、庭芳很幸運地拿到文化部青年村落的支持,得以更專注地探討社區型集資的未來可能性,以及透過社區集資思考跨世代在實體與網絡社會動員的合作分工模式。
我們這場座談邀請了參與以上計劃的朋友,以及社區大學幹部、勾勾平台、與社大長期合作的紅龜群募平台、文化部代表共同與談社區型群眾募資的實踐經驗、發展機會、發展形式,政策支持面。
為求深入討論,本座談僅開放30人參加。歡迎有心人把握機會。
座談:社區型群眾集資推動之現況與可能
日期:11/8(二)
時間:下午13:30-17:00
地點: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客家文化中心四樓學習教室(2)
(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捷運台電大樓5號出口)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應雲崗先生紀念基金會、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聯絡人:06-2752150 吳佩娟/張庭芳
流程:
13:00-13:20報到
13:20-13:30開場與主持/楊志彬(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13:30-13:50引言/張琬珮:國內外社區型群幕報告
13:50-14:10與談/勾勾平台
14:10-14:30與談/紅龜平台
14:30-15:00回饋、提問與討論
15:00-15:30個案/張庭芳:二林社大群募經驗「從心發現不會星-喜樂陪伴行動」
15:30-16:00個案/劉一龍教授:「雷達胖烘焙坊-街友重生的準備性職場」
16:00-17:00綜合討論/台北市社造中心主持人/李永展、二林社大主秘/謝日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