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觀:一條眾人走出來的路
楊志彬/全促會秘書長
這兩年,全促會每年舉辦社大課程觀研討會,每一屆都有十幾所社大發表,上百人參加。顯見了大家對於新的社大課程詮釋路徑的需求。「課程觀」是什麼?有別於在三大類課程架構、學程、課群等概念層次的糾葛,「課程觀」另闢蹊徑,鼓勵社大放下一切既定課程理論的包袱,回顧課程發展的軌跡,帶著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詮釋自己的課程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也就是以自己的方式來說清楚自己學校的風格。
我發現,越是可以把外掛理論放下的人,不會被迫套入一個不合腳的小鞋裡,探索的深度往往越深。也許是因為,以現成的理論概念很難貼切表達社大最令人珍惜的,在體制內維持「野性」的辛苦、曲折與創造性,硬讓自己塞入在一個空架中,只會失去自己的味道。社大「如何野」的詞句、文法需要自我解放,才能抓住自己才清楚的風格與未來,
在前兩年的課程觀研討會,全促會只是創造了一個鼓勵自由書寫的環境,強化社大說自己的正當性。不過社大間總有些暗自較勁的心態,在公眾發表時,隱惡揚善,無法帶出深刻的反省。因此,這兩年大規模地辦理,難免有走鐘失準的感覺,一些社大的精彩反芻,難以帶動更深的對話,其後的擴散性也不理想。
因此,我們想透過收斂的方式,讓社大在課程觀的對話更深入一些。所以今年課程觀研討會聚焦在課程觀形成的特定形式上---什麼樣的「方法論」影響了社大課程觀的發展?方法論指得是,經過社大長期實踐,有意識、且具系統性的辦學方法。而「師工學」是近年來常被聽聞的一種社大方法論,透過老師、學員、工作人員形成共學社群,推動學校發展。許多學校都認同這樣的理念,而其中,高雄第一社大與新莊社大對此高度認同,對「師工學」的整體論述、制度設計、文章探討投入相當的心血。
由教育部未來家園計劃開始,全促會開始和高雄第一社大、新莊社大的夥伴合作,持續探索、精進「師工學」的操作方法。今年,利用「個案」寫作的方式,由社大老師、學員、工作人員發表他們的社大經歷個案。個案的寫作強調問題意識以及與目標社群的對話性,而兩校在發展個案的過程中,本身便是透過社群共學的方式進行,因此其成果也反映了各自學校在師工學的操作路徑與其風格。
個案寫作讓學校慢下來,慢下來,凝視正在發展中的自己,以退為進,有時後才會想得比較透。在多次個案工作坊現場,有時候看到工作人員的個案寫出來,老師讀了之後才知道辦公室在忙什麼;老師的個案讀出來,工作人員才知道老師到底想幹麼。原來,雖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互相疏離,才知道以前所建構的理論、所想像的社區大學,其實是半猜半想的產物。
今年的課程觀研討會,透過兩校的過程與成果展示,又說、又演、又畫、又唱,不再是平面式陳述,而是把參與者拉進師工學的操作過程中,共同感受,兩校的社群共學是如何操作,最後再反芻,如此的操作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課程發展。
我們希望透過帶著這麼一絲劇場味道的課程觀研討會,觸動更深的跨社大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