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民知開展桃園「願景地方學」
楊志彬/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這個座談的目的在呈現社大和社造的豐富關係,並探討與發展新的可能。這樣的題目雖然是老題目,但這次卻有新談法。而且與其說「談」,更帶著濃厚的「做中摸索」、「實踐引導」的味道。
社造中心在今年社造博覽會,設有「市民知」的展示牆與意見箱。蒐集市民朋友們對於各項市政的需求與主張。這是極棒的發想,由公眾溝通開始,如何鼓勵眾聲喧嘩,進而匯聚眾力,創造美好公共政策。中間的公民結社過程,必然伴隨調動市民經驗、傳統知識,進而生成新地方知識的動態過程。
這個市民意見形成路徑以及為人民所用的地方知識生成過程如果在好幾個友善基地上持續累積、互動激盪,將更有機會在城市中茁壯發展,成為地方公民社會的堅實基礎。以前我在社大學研討會,也曾就審議民主在地深根的角度,提出結合定期的地方願景審議,以及學期中的公民週公共論壇、頻繁的各項社區調查、社區參與行動,以及每一天固定在社大上演的幾百個人、一二十位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對話。定期的公共願景審議指出地方的重要課題與可能解決方向,大方向下所需的更細緻的知識累積、調查與共識凝聚由社大的幾百門課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進行深化,如此,在這樣的環節,循環發展的學習與知識生成,必然帶有「行動性」,形成一種與靜態的、定型的地方知識非常不同的「願景地方學」。
這一次的座談,發展了非常類似的精神。「市民知」作為座談的主軸,每一所社大都先在學校內進行了相關的理念告知與意見收集動作。在座談會上,每一所社大都有備而來,就每一個學校的市民知搜集結果,談社大在社造上的參與及其心得。並在第二階段的議程,聚焦於探討如何透過「市民學習」,引導「市民知」,發展市民力。期待,社大與社造中心以及桃園的公民力量由此開展更緊密的合作,以及正向循環,共築更美好的「地方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