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故鄉與『人』的滋味
文:吳英傑(高雄第一社區大學講師)
前言
自身參與社區大學教學的這幾年當中,可說是自己教學經驗上,很重要轉淚點,除了參與社區之外,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場域能夠實踐心中理想的福地,因此,簡單用四個面向來分享,分別是生命的巧合、使命的回應、尋找人的滋味與發現故鄉的點滴,也表達自己在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穫。
生命的巧合,與第一社大的緣分
臺灣老化議題已是不爭的事實,身為一位在地長大的孩子,看到過去自己所生長的社區漸漸老化,也思考如何進自己的一份心力,了解各地為此議題產了許多很棒的行動方案,因此才引起成為第一社大的一份子的動機與緣分,期待貢獻自己有限的力量,有機會服務自己所熱愛的故鄉─高雄。因此,考慮過去自己所學與訓練的部分(自己本身接受諮商心理師訓練),與好友-郭盛賢臨床心理師一起在第一社大所開的課程是「樂活腦力-大腦體操動一動」,主要是安排豐富多元且生活化的大腦訓練課程,如:肢體律動、注意力、記憶力、反應力等活動練習,希望藉此鍛鍊腦力、體力、心力,活化腦細胞,延緩老化,預防失智等等,來協助自己過去所居處的社區能夠慢慢找回活力,也能為社區的大家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1]。
使命的回應,與第一社大的協力
「回應需求」是一直我認同第一社大的辦學理念與使命,個人認為「社區大學」與一般學校最大的差異性是它身於社區、長於社區、參與社區、深耕社區等特性,也是社區大學最有競爭力的部分,正是如此,社區大學更能回應社區真正的需求並切入相關的主題,凝聚各方有志之士來進行推動與改造。正因為自己過去所的學習與訓練,可以成為自己切入社區的關鍵點,因此,將自己專業成為自身的使命,透過與社大的課程合作,一起推動社區所需要的議題,並且逐漸改善所遇到的困境,讓所在的社區能夠生活得更好。
尋找人的滋味,創造你我的對話
在創造「對話」的過程中,卻意外找到人的滋味,因「樂活腦力-大腦體操動一動」是剛開始的課程,所以當時只有設計9堂課程,而為了延續課程的熱度,我們嘗試辦理讀書會來開啟與學員間的互動,也創造某一種對話方式,當時所閱讀是《當爸媽變成小孩:全方位照顧失智長輩》一書,在過程中,可以更深入了解學員本身的背景以及來上課的動機,這些互動讓我們更清楚知道是實踐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懷,後來我自己慢慢了解到,也許我自己正在尋找一種「人」的滋味,因著,彼此的動機、目的與背景慢慢的理解、分享對方的生命,就像是有學員分享自己的生命,過去曾經照顧患有失智的長輩,所以也害怕自己將來會是如此,不過也因著彼此的對話,反而得到支持的力量。
而這些『滋味』正是社區大學要給所有人最大的感動,它是臺灣社會最有價值的無形資本。可以透過社大教學場域當中,可以展現人與人之間真誠、熱情的互動,也體現了教育工作者走出學術的象牙塔,勇敢接觸社區與民眾,自身願意用心去聆聽社區、民眾的需要是什麼?並將知識轉化成有效且有用的訊息,讓社區與民眾可以了解與使用,最後產生「知識與感動」的良善循環系統。
發現故鄉的點滴,了解它前世與今生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第一社大的夥伴-惠珠的互動之下,開啟了自己與故鄉-「三塊厝」的對話,因著「味道」與同樣是第一社大的老師–金碧老師有著跨時空的對話,發現這「故鄉」的點滴,卻有著十足的生命力與渲染力,展開了與社大對於社區發展的合作,執行,『20-30-40尋訪三塊厝的日常生活[2]』的計畫,而執行後卻讓我收穫滿滿,像是開啟了與父親的對話,在每一次的對話過程中,漸漸了解這個『生我、養我』的這個男人背後深切的生命故事,也意外認識阿公以前的同事,從外人的角度,重新認識阿公的形象,也慢慢踏上尋找家族在這土地所留下的生命軌跡。
細數這些日子以來,從暑假辦理三塊厝共學營『夏日河濱‧故事畫』帶領著大小朋友,一起穿街走巷、一起了解故鄉的前世今生,到現在週三晚上的『三塊厝salon-20-30-40 尋訪三塊厝的日常生活』,期待透過salon對話的方式,再一次找到人的滋味,讓你我他能了解三塊厝這個社區期待能慢慢形成彼此的共識,最後讓三塊厝這個社區能自己長出的力量,讓社區能有更好的的可能性發生。
小結
這樣的『生命與使命』是一個進行式,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當中,修正教學模式、課程設計以及不斷自我成長;也許這一條漫漫的長路,但我相信它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也許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條路的終點,但我相信終點是讓我們所愛的土地變的更好、讓居住在這塊土地人們更安居樂業,實踐關懷社區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