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社大故事遊藝隊的地方學實踐小故事
文:楊雨青(新莊社大工作人員)
2016/11/23
在一個地方走久了,什麼事都會發生。
2016年,距離我來到新莊已經有四年了,從原本的陌生與空白,到現在對老街上的事物與新莊發展可以言之有物,到拓展對新莊不同地區的認識與挖掘,這是一段漫長又有趣的旅程。而這段旅程為我額外得到的,是每次介紹或是受訪,總有人問,你是新莊在地人吧,對這些事情這麼了解,或是讓她/他們感受到我對這裡的關心和熱情。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榮譽感的事。
這些事很多很雜,如果要用日子來估算,我總覺得一年365天,我有將近300到330天都待在新莊,幹些這事或那事,總之,新莊已經成為我從各種意義上來說,待得最久,最熟悉,最有連結情感的地方。而這是從來都不曾想過會發生的事。
遊藝隊長期經營-細水長流的溫柔堅持-從拉白布條大聲叫喊,勢頭上的公辦都更議題,轉變為細水長流,溫柔而堅定地述說在地故事
自從兩次新北市都更審議會議,公民團體如我們輪番進入會場表達都審委員們不覺得是重要的意見之後,新莊區武德殿公辦都更案就再也沒有後續進展的消息到今天。期間,負責此案的前副市長許志堅退休後因為都更弊案關押(2015.7)又獲保(2016.3),市長朱立倫也請假去外頭轉了三個月再銷假擔任市長(2015.10-2016.1),好像什麼重大爭議的事情,也就因此而停頓了。
這種停頓固然讓人心慌,好像有什麼陰謀詭計在檯面下偷偷進行,而我們卻什麼消息都得不到,很擔心有一天會措手不及。另一方面,在很早的時候我們就確認了不論這件案子有什麼樣的後續發展,新莊人必須和新莊土地與故事有新的連結機會,才會願意為自己生活的這地方付出關心,進而以公開方式表達意見。也因此,2014年9月成立的「新莊故事遊藝隊」,堅持著月復一月,每月月底的公開老街走讀行動,持續邀請社會大眾走進新莊老街,認識她、親近她,傾聽她在歲月演替中留下的故事,重新發現自己對她的不捨與關注。
遊藝隊的行動方式
每月一次老街走讀-將全長2公里老街大略分為三大段,以最為人熟知的「經典中街段」為基礎,向保有豐富各時期建築物、氛圍樸素的上街、下街延伸搭配,加入新的故事觀點與歷史元素,與在地店家或是廟宇開始有接觸。每次走讀之前,隊員們自發先行試走,確認路線上的空間狀態,發掘新的故事,甚至拜訪在地店家,邀約在走讀時分享老店故事,這樣持續地不斷在老街上走來走去閒晃,確實讓更多的店家開始知道,有一群人在這裡說老街的故事,而更有意願接受我們的請託,或是採訪家族歷史、生命經驗,或是分享新莊發展與老街的變化,甚至是老照片等等。而我們也很清楚,這些老街人其實在現身表現出對我們的認識與接納之前,都已經默默觀察我們許久,觀察著這群人在這裡做些什麼,意圖些什麼,會持續多久?或是跟許多出現在老街敲門的研究生或是媒體一樣,做訪談與調查,完成之後又消失不見。很幸運地,感覺最起碼在現階段我們的行動是被認可的,有越來越多的老街民眾會跟我們交流故事。但因為對人數少少的遊藝隊來說還是太多了,訪談什麼的也只能一點一點慢慢做過去。
三元蔘藥行、新義軒餅店、超群西裝店、日日用打鐵店、響仁和鐘鼓廠、小巷底的金紙店、百年餅店金和合、老順香、70年老店台芳米行等,都是我們曾經拜訪、請託的對象,有的分享老街生活故事,有的幫我們說故事給走讀民眾聽,有的讓我們採訪寫下一篇篇小小的店家故事,這些都是在不干擾店家做生意的狀態下,慢慢進行著的。而其中歷史故事最有代表性的,則是透過在地隊員洪麗卿牽線,拜訪竹塹林恆茂商號仍居住在老街上的後代,採訪出當時大商號家族故事與時代變遷,再由隊員陳玉玲撰寫完成發表,成為難得的文史資料。
每月一次的走讀,有上午場,也有晚上場,為了躲避夏季炙熱的太陽,我們有幾場是在晚上進行,而這樣的時間確實讓平常只在夜市晃蕩買東西的朋友,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了與夜市同時存在的新莊老街,刻意走到人數稀疏、也沒有幾家店家的區段,卻因此看見老的店家與在地老故事(如70年古早味的台芳米行、仍在打磨製作鐵製農具的日日用五金行等等)。也透過隊員的故事,我們發現老街上有許多的銀樓金飾店,有的招牌上寫著百年老店,販賣金飾之外還有很特別的「老人嫁妝」。什麼是老人嫁妝?這只有上一輩的人知道,現在的做法跟說法已經完全不同了,這也是另一個發現。
總之,我們花越多時間在街上晃來晃去,越有深刻的感受,這是一條生老病死都包容的老街(俗語說生老病死一條街),是一條「活生生的老街」,也更加地喜愛上在這裡生活的感受。這也是要感謝新莊在地的力量,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堅持與守護,讓現在這一代的新莊人還有許多東西可以看,還有許多故事可以講。與大台北地區許多地方相較,我們真的是極其幸運的。
當然,事情並不總是這麼美好。遊藝隊的運作,一直以來都風雨飄搖地不穩定。不是新學期沒有新學員加入,就是走了一學期的課程,最後留下的只有兩位學員,也讓我們目前固定走讀的隊員,真的是第一期2位、第二期兩位,第三期0位,第四期2位,現在第五期,應該也可以有兩位~~這固然有個別學員的因素,但從第一期起,就一直有同學很困惑,為何上課拿不到一本完整的新莊文史資料?學習總一直有東一塊西一塊的感覺,不完整或是不知在學什麼的感覺?這些同學對於導覽這件事的憂慮-沒有裝備子彈就上場,一直是遊藝隊內討論不完的主題與方向。
回到新莊社大的課程觀,或者一開始企圖組織遊藝隊,我們很清楚新莊社大就是要培養一隊「在街頭與民眾面對面說故事的人」,這跟在學校內為孩子念繪本的故事媽媽是相近的概念。不同的是我們以新莊老街為場景,述說曾發生過的歷史故事或是生活趣事,讓人可以重新用不同眼光審視自己平日所見或不見的生活環境。參照實地拜訪台南社大跟著「台南故事人」街頭說演的經驗,以及評估社大學員年歲偏長、生活忙碌、不易死背的學習狀態,遊藝隊一開始的設定就不是培訓一群行動文史資料庫那樣傳統的文史導覽員,短時間內將整本市誌或是解說手冊背完之後就上場。我們希望傻人膽子大,有勇氣分享一到兩個故事或景點,你的聲音、你的解說狀態,都是面對著群眾的。因為著重於學員自己的故事引動及現場與民眾互動的肢體聲音預備,每學期的重點其實是戲劇課與自己的故事,加上大歷史的新莊年代發展演變。有學員很可以接受這樣的培訓形式,適應或許良好,總之自行收集資料建構自己的故事集撐過來了;但連續幾個學期,總是有兩三位同學有這樣的擔憂及疑慮,在十堂課結束後,擔心「我該講什麼? 」「我有什麼可以講? 」總覺得自己沒有拿到子彈就要上場虛虛的,很擔心自己的準備不夠,不足以站到眾人面前述說故事。也希望課程可以更有架構,能夠提供更大量、完整的資訊,讓他們是覺得自己是「有東西」,足夠去面對大眾的。這件事情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經由隊員陸續進行整理,將網路上的許多資料彙整,希望可以在逐步的建構下,可以有部分完整的資料與故事。
但是,因為不希望只是建築或是文物解說員,而是能夠傳達情感的在地故事媽媽,所以用一種串聯景點的方式,讓每個人的負擔不會這麼重。不只一期而是數期的累積加深,對新莊的整體認識越來越清楚深厚完整。甚至與社大其他課程串聯,如遶境新莊、散步節的試走等,透過親身去走不同區域不同路線,逐步擴展自己的新莊認知地圖,也對新莊的歷史有更完整的認識。同時每個人都可以互相分享所知的新莊故事,互為文本去建立要向民眾述說的故事,這都是在每學期的共學過程中逐步累積的。也就是說,遊藝隊從來沒有要學員一學期就成為什麼都會講,什麼問題都有解答的「超級解說員」,遊藝隊只要學員對我們在做的事情有興趣不斷地參與,感受到樂趣並有意願持續地共同學習著,會因為時間的累積,慢慢地,成為有自己的故事與主軸的故事隊員,你不需要將書上、網路上的知識倒背如流,但是要很清楚你之所以站在這裡,是想要讓別人聽到怎樣的新莊故事。你要有能力去讓你的故事有架構、有組織有內容,又有能夠讓民眾可以與自己生命經驗連結甚至現場互動的設計。不是死板板的新莊廟宇建築與老店資訊解說員。這是理想,也是培訓的過程,遊藝隊員已有幾位逐漸長出這樣的能力,也會在培訓聚會時彼此分享走讀上場的經驗與心得,彼此提醒改進方案,但,其實路還很長。
行動的重點也不是每個點都可以講得很豐富、資料完全無誤,遊藝隊的行動重點是每月持續不停地舉辦老街走讀,一次次地讓不同的人認識老街,讓老街的人文資產成為一個可以穩定取得的資源,不需要很費心去新北市政府或新莊區公所網站四處尋找(卻找不到)、打電話到各單位詢問還是沒有人在做新莊老街導覽、或是像公部門要到重大活動舉辦時才請出85年當年那一批新莊文化工作者來帶解說,這樣對於新莊在地文化資產的重新被認同實在是杯水車薪地緩慢。新莊社大透過固定地走讀行動,帶人認識新莊文化資產,遙想三百年來新莊歷史風華之外,同時以武德殿公辦都更蓋大樓的議題,刺激參與民眾去思考自己想像的新莊未來,會長成如何的樣貌。如果與目前的形勢不符,那又該如何行動,才能有機會不一樣?這件事不論是否是新莊社大學員,都應該是在心頭腦海時不時會想起的一個議題,說白了也就是新莊故事遊藝隊培訓的目的-將新莊的歷史認識這堂課拉到老街現場,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這樣的教育資源,去做進一步思考自己所在地的未來。
透過走讀民眾的回饋,我們可以直接聽到對活動的肯定與建議,而這樣的走讀形式確實讓我們在目前城市走讀活動多到滿出來的大台北地區,建立起一絲絲屬於新莊在地行動,兼具文史與議題的特色,社區大學的特色。
除了老街上的改變,新莊其他地方同時也不斷在變化。位於塭仔圳範圍內卻是第一筆完成自辦重劃的建案「明日城」,自完成後便打著一坪比副都心少20萬的廣告,成功帶動買氣,晚上有燈的住戶也明顯較多,在這一帶算是跑得快的成功建案,但似乎也因為如此,塭仔圳市辦重劃計畫也逐漸開始在啟動,104年市府陸續舉辦了幾次說明會,從一開始只是辦計畫變更說明會,到後來舉辦與居民對話的部分,一次次都顯露出,這個重劃案有許多不清不楚有爭議的部分,急需要有能力投入力量的人進入來關切發展狀況。從104春季公民論壇社大舉辦了一場沒有公部門參與的會議-487公頃的謎-塭仔圳重劃案知多少?",邀請有興趣了解民眾來參與,同時也來了美華新村的夥伴,遇見了之前投入老街運動的賈伯楷,之後便是賈伯楷全力投入了美華新村的抗爭活動,從公聽會、市議會抗爭、到市政府抗議、再到內政部陳情,拉出了一系列尋求對話的行動;暑假期間社大為了讓自己及民眾更了解塭仔圳地區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六週的塭仔圳訪調工作坊,與輔大景觀系顏亮一老師合作,分頭進行塭仔圳地區文史與自然資源、產業工廠的訪調,除了進一步了解新莊平原的發展與老街年代相仿、息息相關,也認知到產業聚集的歷史因緣與過程,不是市府一句話要解決非法工廠問題就可以合理化迫遷行為的。這期間因緣巧合再次發現了藏在工廠中的精緻三合院建築,經與在地耆老、工廠擁有者確認,這間三合院正是日本時代新莊郡(含目前的泰山區)赴日學畫的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的故居,而新北市府之前對於這樣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只漠視,還因市地重劃沒有對現場進行調查,將會造成故居右側護龍將被新蓋八米道路穿越,造成無法回復的嚴重破壞。幸而工廠擁有者年輕一輩對於文化資產有守護的意願,自主申請了文化資產審定,終於在106年1月正式被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完整三合院將於重劃案範圍中劃出完整保留。否則漢人族群在淡水河左岸新莊平原的發展歷史將再次失去它珍貴的資產中重要的一塊拼圖。
正是因為這樣的事情在新莊、新北市、台灣各地仍不斷地發生,我們期望的是,地方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了解居住地的發展,更有真正的管道可以去表達或是參與討論,讓公民對城市發展的理性意見可以被執政單位了解成為治理的正面資源。相對地,若是人人都不關心自己的居住地,任由在地隨著發展的美名不斷蓋起吞噬一切生活記憶、公有空間的大型建築,只會讓整個區域成為大家都買不起的住宅建築城,下一代只會不斷離開不斷離開,新莊再次成為,沒有記憶、沒有文化被傳承的城市,始終沒有自身主體性,始終只是為了台北市或新北新板特區服務的城市。
新莊社大與新莊人的在地行動仍在持續,105年社大整理了過去幾年行動節奏,梳理出春季遊藝日、夏季遶境新莊、秋季散步節、冬季城市論壇的四季工作主軸,輔以每月經常性的在地行動,如遊藝隊老街走讀及溼地服務隊塭仔底公園生態工作假期,來累積與推進新莊公眾的議題關注度。期望這樣的在地工作,是可以帶著更多人進入關心新莊的具體行動當中,每人依自己狀態有各種不同的投入形式,每個人可以找到自己為新莊付出的樣貌,讓這樣的關心與討論真的在生活中發生,真的在社大學習中是可進行的可發展的,是可以讓新莊有機會保持她天生麗質與村落人情豐富的,一段過程,也是不斷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