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參與社區,社大倡議社會議題
教育部與科技部近幾年分別推出了各種鼓勵大學參與社會、社區的政策,例如「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1、「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2、「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3、「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4等。在官方政策的鼓勵下,地方實踐正逐漸被各大學所重視,大學教師帶領學生、研究生進入社區服務的案例正快速增長。
回顧1987年解嚴以來社會力的解放、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社區營造運動的開展與持續、社區大學的倡議、設立與擴展,到今天大學不斷搶進社區,可以說,台灣社會一直朝向在地深耕、民主深化、大學與社區合作的方向前進。在這過程中,民間組織如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等的倡議下,二十年來社區大學一直努力帶領社會議題的公民參與。打開全促會網頁,可以看到的議題包括:公民社會參與、社區園圃、氣候變遷5、公民參與河川治理、社區型集資、環境教育……等。因此,全促會藉由全國80多個社區大學的社會網絡,在公共議題的倡議上已經有基本的資訊溝通平台,交流著也催促著各個社大的投入。全促會多年來在公民社會的倡議與實踐上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近二十年來的累積,已有不少的成果!
所以,無論一般大學、科技大學或社區大學,大家都朝著相同的方向前進。
大學進入社區的問題
雖然社大與大學有相同的指向,但是一般大學與社區大學的地方實踐究竟是以大學及社大為核心還是以社區為核心?
在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的實踐裡,可以看到建築系、都市計畫系等對都市更新、文化資產保存、閒置空間再利用、農村再生……等課題的關心,也看到設計系對地方產業文創商品開發的協助,還有社會系、社工系等對社區重建、弱勢關懷、社會福利……等課題的投入,可以說,各種專業都有與社區合作的潛力。而且越來越多的大學有跨領域的合作,由不同的專業者共同進入社區進行協力。
大學參與社區營造的方式有很多,參與的深度與課題也有所不同。有單一課題的服務,例如師生前往社區進行社區口袋公園的小小改造、社區老人中心的長者陪伴、社區的資源調查……等。這些課題的進行有些可能進行一次就結束,有些可能每週或每月前往,且持續一段時間如數個月,也有些可能延續長達數年。
但是在越來越多師生進入社區的同時,不免有類似人類學家在部落做研究的尷尬情境發生:博士論文寫完了,然後部落呢?亦即,教育部或科技部的計畫做完了,然後社區呢?借用「六星計畫」的分類,社區中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社區治安、社福醫療、產業發展等六大面向的問題需要處理,而大學的介入會有多久?台南藝術大學在土溝村十多年駐點耕耘的案例會有多少?大學是為社區設想,還是為完成上級補助的計畫案設想?
社大進入社區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社區大學第十八屆研討會時,全促會提出了公民社會白皮書芻議的三大主軸,包括:一、社大作為公民社會的培力網絡;二、社大作為重建公民社會的核心動力;三、社大教育作為公民權的實踐場域。但是三大主軸運用在社區(而不是社大)時,社大包括校方、講師、學員、志工等是否能長期耕耘,努力持續參與特定社區的營造?相信許多社大都在地方上做了很多事情,但能夠具體指認的社大參與社區的案例似乎不會太多。或者是各社大對這方面的宣傳太客氣了?
社大的許多學員原本就是抱持者快樂學習的心情,以豐富個人生活為目標,關心個人事務的多,關注公共議題甚至參與公共議題的少。但全促會與社大仍不斷召喚社大師生的公共化,總會有不少人會對公共議題有切身之感,或者有熱誠參與。
小結:讓社大成為社區培力的支持網絡
社區營造的倡議已經二十多年,任何部門、任何人想要為社區有所貢獻,都可以介入。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社區大學早就參與了社區營造的工作,但在今天我們還想特別來開展,讓社區大學成為社區培力的支持網絡,讓社區大學成為重建社區價值的核心動力,讓社大教育成為社區營造的實踐場域。因此,社區大學要不要鼓勵師生可以針對特定社區進行協助?而且不是一學期或一年,而是更為長久的五年、十年……。
注釋
1.該計畫延續自「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目前包括「未來大學計畫」與「無邊界大學計畫」。參考該計畫網頁:http://www.university2025.tw/main.php。2017.4.11查閱。
2.參考該計畫推動與協調團隊的網頁「新作坊」:http://www.hisp.ntu.edu.tw/about/team。2017.4.11查閱。
3.該計畫包括總計畫及分項計畫一「智慧生活整合創新教學聯盟推動計畫」及分項計畫二「智慧生活創新創業特色大學推動計畫」等。參考該計畫網頁:http://www.smartliving.org.tw/,以及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http://www.ensit.tw/。2017.4.11查閱。
4.參考該計畫網頁:http://www.usr.nkfust.edu.tw/。2017.4.11查閱。
5.包括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Community-base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CBA)。參考全促會網頁:http://www.napcu.org.tw/news630.html。2017.4.11查閱。
(本文轉載自《通識在線》第七十期:社區大學與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