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運動二十年前起始時,乃以欲集社會改革與教育改革於一役的在地學習行動基地自期,並以「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為致力目標。如今,二十年,一世代轉眼過去,原本欲透過社區大學學位授與達成的升學壓力鬆綁與學制創新,早已失去最佳機會;而知識解放在網路興起、學習方式與管道已全面改變的大環境下,似乎也開展了另一途徑;在高齡化、都市化社會全面來臨的此時,社區大學如何透過課程創新,在累積二十年的辦學經驗上,繼續為公民社會的實踐──促進在地參與、凝聚地方共同感、營造一個更符合公平正義的永續環境──貢獻一份心力?
就永和社大這樣一個都會型社大,我們是如何回應以上的自我提問、如何扣連地方永續發展進行在地實踐?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嘗試和修正,2012年起我們將校務發展與地方願景定錨於「打造生態雙和學習城市」,並以此規劃發展特色課程、累積生態雙和在地知識,並做為推動社區營造、公民行動培力的軸線,同步進行課程發展與創新、社區營造與培力、公民參與的行動促發。
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交織,進行課程創新與議題融入
永和社大課程以學術、生活藝能、社團三大類課程為主軸,正式課程皆以18小時為一學分進行課程設計,學期中除了有一學分、二學分、三學分、五學分(公共性社團課程)等正式課程外,另有各種非正式課程、方案與活動,與正式學分課程靈活搭配,發展出多種型態的創新課程,並將生態雙和四大願景──綠色生活、綠色交通、綠色空間、綠色無障礙權利──融入各類課程中。
在課程規劃上,以學術、生活藝能為縱線,以社團課程為橫軸,結合專題講座、公共論壇、文化夜市、嘉年華社區慶典、市集、工作坊、社區調查、實作等不同形式,交錯並融,打破過去單堂單門課講授的單一型態,持續促成正式與非正式課程間的相互搭配。
以綠色交通為例,102年秋季班課程,我們邀請全校各班級於公共參與「週內改以低碳上學方式到校」,並動員社團幹部與社區鄰里長於當週一上午協助永和三所小學生採取走路上學方式到校,並於小學周邊巷弄內進行寧靜巷道與遊戲巷規劃,參與的班級與社團超過20門。接續的103年秋季班,則邀請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綠色交通議題與課程結合的創新型課程實驗,並於該學期公共參與週中進行三分鐘的成果展演。日語班藉由一段以市區道路不夠平整,導致摔跤的日文旁白的幽默短劇,將日文學習與對人行道的觀察進行深度的結合;另一個「動態影像紀錄社」則針對永和三座聯外橋樑(中正橋、永福橋、福和橋)的單車使用者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街頭訪談,製作剪輯了一支紀錄片,藉由與綠色訪談拍攝與剪輯過程,學會紀錄片的拍攝技術和語彙。
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在地問題,促發社會行動創新
永和社大創校主任黃武雄曾說過:「社區大學的功能之一便是激發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作為一個在第一線推動成人學習、進行社區組織的工作者來說,最希望的就是可以看到透過社大各類課程的經營,可以培養出一批具有公共性,能主動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在地問題,身體力行的環境守護實踐者。當然這不是一蹴可及的,需要長期陪伴、引導,以及積極營造一個有利於發展公共性思維的學習氛圍。
「公共」是「展現於思辨過程與政策行動規劃中的公共學習能力」。社區大學長期深耕在地,一方面透過三大類課程提供學習者發展批判思辨與公共參與的能力,一方面與社區和在地緊密連結,從學習氛圍的營造到共學平台的建置,從議題倡議到公民參與,希望能以在地行動的實踐,對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做出更多的貢獻;而這個我們所生活的「社區」,也正是社會行動創新的最佳尺度和基地。結合2016年春季班「步道行動教室」公共性社團課程的「節電風火輪」即是其中一個例證。
2015年12月永和社大受新北市政府委託辦理「永和區參與式預算社區節電計畫」。成立邁入第八年的永和社大「步道行動教室社」也參與其中,提出「永和區仁愛公園節電風火輪推廣計畫」。「節電風火輪」構想起始來自對永和唯一的公園過度照明的反省,希望透過各種社會創新行動,包括:公園照明實地勘查、光害讀書會、專家論壇、發電腳踏車組裝與體驗、節電嘉年華、編寫節電宣傳單、研擬公園照明問卷,希望能引發更多市民對友善環境的感知、促成市民對能源的有效使用和珍惜,問卷分析結果亦提供給政府單位作為社區公園節電作為的建議參考。
再如瓦窯溝願景社、城市故事志工隊、城市養蜂體驗、一人一故事劇場、福和溼地志工隊、城鄉好行單車社等,也都是建立在社區空間尺度裡,透過對真實生活與議題的掌握,建立民眾的地方認同感與社區共同體,進而培養在地的文化自信。
讓社大成為能夠回應地方永續發展的社區學習中心與行動基地
為了能持續將生態雙和綠色生活、綠色交通、綠色空間、綠色無障礙權利等願景訴求融入課程,發展生態雙和特色課程,讓社區大學成為社區學習、文化、教育的知性基地,除了長期透過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交織,進行課程創新與議題融入,並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在地問題,促發社會行動創新外,同時也透過學習型行政團隊與課程發展委員會的運作,和社區種籽師資培力、生態雙和推動聯盟等機制,邀請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加入,協助提升教學內容,並逐步發展出「人文與藝術」、「綠色生活與社區營造」等在地知識學程。
社大發展經過二十年,持續蹲點的社區營造,多元發展的社區學習方案,已讓社區大學與在地發展鑲嵌在一起,未來如何持續擴大社區大學和民間團體相互連結,深化社會參與的面向,提升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素養與能力,將是社大下一階段課程創新的挑戰。
(本文轉載自《通識在線》第七十期:社區大學與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