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黃武雄老師在台大推動通識教育,後來黃老師將其在通識教育的理念延伸至社區大學,提出了知識解放的想法;黃老師不只認為傳統大學通識教育應加重經驗知識的份量,社區大學更應以發展經驗知識為主要目標。對於社區大學的學術課程,黃老師提出「問題中心、經驗穿透、回歸根本問題」的課程設計原則,將套裝知識還原為經驗知識;同時認為「維生、互動、創造」三種人生的原始趣向,社區大學應特別重視發展學員「互動與創造」的兩種趣向。
近幾年來大學教育也同步有一些變化,尤其是在通識教育領域,逐漸朝問題解決導向、行動導向的課程發展,強調跨領域的主題探討或行動學習;也開始強調社區參與、公共事務參與,重視服務學習、社團參與。在教育部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中的無邊界大學計畫,大學以所在地方為學習場域,解決地方問題,讓大學真正成為社區的一分子。今年教育部更推出大學在地實踐聯盟計畫,強化大學與區域城鄉的在地連結合作,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軸心基地;整合區域資源培育人才,主動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在地問題;培育能為在地發展創造價值的大學生,發展符合在地需求的社會創新企業。
以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為目標,社區大學是一種成人通識教育,殆無疑義。近十年來傳統大學的知識發展、社會參與開始有了的改變,然而社區大學運動的實踐發展,反而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社區大學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轉型?當傳統大學吸取了社區大學對於知識與行動的看法,社區大學如何再度走在時代的前端,引領時代的創新改變?本次座談以「社大2.0的想像與實踐」為題,針對以下子題進行討論,同時規劃通識在線雜誌2017年5月號的主題「社區大學與通識教育(暫定)」的邀稿事宜。
1.社區大學與傳統大學推廣教育、通識教育的區隔為何,未來又應如何發展?如何從年輕世代所需的「互動與創造」趣向,重構社區大學的學習樣貌?網路的興起,學習方式、學習本質的改變,如何面對?
2.社區大學如何結合地方產業的發展,推動地方學?既有地方學發展模式的檢討?傳統大學更能與體制結合,產生更巨大的能量,因此如何與大學在地聯盟實踐計畫中有所區隔?社區大學與地方的結合遠比傳統大學要真實且深入,這是社區大學的優勢。
3.社區大學習型態應如何鬆綁、創新?社區大學模仿傳統大學的學習制度,學期學分制、每門課十八週,是否過度自我設限,無法形塑社區大學的學習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