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醫院屋頂農場的療育實踐
文/ 邁子 園藝治療師
照片/洪辰諭、邁子
「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
「都市農耕是最好的預防醫學」
2015年的秋季,我們從10個菜箱子開始,書寫在屋頂種菜的故事。
我們的農夫來自於精神部日間病房的22至28位病患(以下簡稱學員)。在生活中,幾乎沒有人有栽種的經驗,一切從零開始,我們一起流著汗水,用自己的雙手當勺子,握起泥土,一把又一把,慢慢填滿了蔬菜箱,開始了我們的農耕生活。
在佔地約200坪的屋頂藍球場上,我們與大地母親接觸,因土壤的溫度而感動,因植物受傷而惋惜,也因種子冒芽而歡喜,因果實豐收而看見希望,我們相信營養價值高的食物來自於人們對於土壤的誠實,相信大自然的力量,把植物交給大自然,不施化肥,不施農藥,讓植物自行運作生長,觀察大自然要告訴我們的事情。
環保DIY寶特瓶,種馬鈴薯、紅蘿蔔
北投、士林區是台北市僅存的農業區,振興醫院位於陽明山下,環山而繞,鳥語樹林,與都市農業有著親近性的地緣關係。這片獨立又安靜的田園屋頂,擁有極棒的陽光、空氣、水和風,大自然提供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場域,作物欣欣向榮,刺激學員的感官活力,舒緩精神,透過大自然的正向能量,展現園圃在社會療癒的功效,是都市農耕很重要的優點之一。
初期建置的經費很短缺,感謝因緣牽線,一位師兄不記名慷慨贊助一萬元,向各方募集種子、寶特瓶或花盆等資材,醫院也收集可以運用的容器,研究改造方法,嘗試多元的耕作法,來妝點屋頂農場。
我們不放棄任何豐富屋頂農場的機會,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由學員親自參與每一個建置過程,如裁剪6L寶特瓶彩繪成盆器,種植馬鈴薯或紅蘿蔔,或運用籃球網架打造絲瓜的家,或彩繪CD片編織成絲瓜網,運用CD片反光的功能,達到防蟲驅鳥的效果,也提供植物攀藤的空間,一舉數得。
園藝與農事是耗體力和時間的工作,需要根據每位學員的特質、功能與體力,分配農事任務。農場最吃重的工作是搬山土,感謝我們有實力堅強的壯丁隊,這支隊伍已經形成了默契,培養出責任感,能夠在簡單說明之後,在沒有治療師的陪伴下,合作完成粗重任務。
可食地景,創造生物多樣性
醫院屋頂農場的建置,在台灣能夠參考的案例不多,我們以實驗精神,在失敗中累積經驗。初期建置的重點在拉近學員與植物的距離,適應夏熱冬寒的屋頂環境,並學習園藝技術。
箱型盒種植的方式幾乎是所有屋頂菜園的特色,在這樣硬梆梆的規格中,如何創造出可食地景的風貌、生物多樣性的植栽內容,我們思考著閒置多年的籃球場可以如何透過植物來蛻變成有生命的活化空間?
我們採用了「方格子種植法」的概念,在60x90cm蔬菜箱的小空間裡,種植6種蔬果,實現多層次植栽的田園夢想。將6L寶特瓶打洞穿孔,在種植玉米的同時,也在瓶內播種長豆,利用植物共生共榮的特性,用玉米來當長豆的攀架,解決資材不足的問題,又達到可食地景的漸層視覺。
推出自耕產品,屋頂農場進階2.0
感謝台北市政府產發局的「社區園圃補助專案」,農場得以改善設施,進階到2.0版。規劃有方格子菜園、綠色隧道、綠色圍籬、野菜園、香草圈、台灣青草藥園、原住民作物區、雨水回收系統、蚯蚓旅館等。
都市農耕不能僅限於滿足栽種的樂趣,每一位耕作者都有「維繫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責任,對學員進行知識教育,種植原住民植物、野菜、原生種作物等;也根據學員的能力範圍,學習留種、保種的技術,這是植物的生長教育,也同步考慮節省未來栽種計畫的經費,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藏種於農、藏種於民」是很重要的食農教育,透過親自栽種而體驗農夫的辛苦,讓學員有機會參與公民事務,提供與社會連結的機會。
此外,醫院屬於特殊場域,感染控管是非常重要的評鑑項目之一,因限制無法栽種水耕植物、養雞和養蜂,但我們可以進行無傳染性的蚯蚓堆肥,讓廚餘變黑金,在水塔間設置「堆肥工廠」,利用蒸籠的特性,幫蚯蚓打造「高樓旅館」,以符合醫院衛生安全的管理需求。
人人都有農耕的權益,弱勢族群也有渴望體驗田園城市的需求。採收的蔬果除了分享給學員,也販售至院內復健商店。七月起更推出了第一款自耕自食的商品「香草布丁」,從文案、成本計算、促銷、產品名稱、利潤、海報設計等等細節,均由學員親自討論所決定,過程中看見團體動力的歷程。
期許醫院屋頂療育農場能夠永續經營,傳達對於都市農耕的認同與理念,成為田園城市中獨具特色的案例,鼓勵更多機關團體起而效行,開放屋頂空間,以綠妝點,打造台北市成為國際綠色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