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2018年)社大運動邁入20年,二十年來社大蓬勃發展,截至2017年全台已有87所社大,參與其中的學員人數也不斷成長。但同時社大也持續面臨辦學條件不穩定、工作者人力出現斷層、與其他終身學習機構區別度不高等課題。過去幾年,我們努力推動社大專法,希望能透過法制化,讓社大的辦學條件更有保障,降低場地變動與評鑑管制對社大的影響。但是面對社會大眾,如何說清楚社區大學是一個什麼樣的場域、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共同成就了什麼、改變了什麼,關於這樣的辦學論述,我們似乎是較為缺乏的。
面對未來社會,社區大學之於台灣的意義是什麼,未來可以是什麼?不只是終身學習,社大還想要做什麼?要怎麼要讓民眾覺得社大很重要,政府有責任要支持社大?因此,在今年「社大2.0的想像與實踐」計畫中,我們希望能啟動多方的討論,除了社大內部的自我看見與願景想像之外,我們也與大學通識教育及實驗教育展開對話,在共同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未來,借鏡不同教育系統的經驗,也藉此更釐清社大的角色與未來發展。
社大2.0要面對的課題
在今年4~6月之間,我們藉由各區域社大聯誼會與全國校長主任主秘會議的平台,向社大說明計畫的目的,並進行初步的意見徵詢。在過程中,我們也感受到在辦學現場中,有許多必須緊迫要解決的大小事,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課題與期待,對於社大未來角色的想像,不容易聚焦。因此,我們同時也與社大工作者個別展開對話,有些是正式的約訪,也有些是在各種工作或會議場合中閒聊,希望能透過互動,邀請社大夥伴們一起思考,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未來,社大要扮演什麼角色?今年的社大工作者培力工作坊,也是在思考社大2.0的前提之下,邀請社大工作者一起來檢視目前工作中,最想要改變及回應的課題是什麼。
同時在上半年度,我們也規劃了跟大學通識教育及實驗教育的互動。大學面臨少子化,開始嘗試更符合年輕人需求的學習型態,也投入資源走入社區,希望能讓學生更貼近社會與生活。同樣百花齊放的實驗教育,著重以人為主體的教育方式,小而靈活,並且也透過集體的力量改變教育體制。
從各種對話之中,初步整理出社大2.0要討論的課題:
1.社大的社會定位與角色
「平台」、「公共性」、「在地化」是最常被提到的關鍵字。社大是民眾自我實現的平台、討論公共議題的平台。但我們也必須自我檢視,過去的在地經營轉變了什麼,累積的經營是否持續深化?面對未來高齡化的社會、焦慮的年輕世代,社大如何回應社會的需求?
2.學習的創新
我們在大學通識教育中看到「微學分」的做法,從實驗教育中看到「學生連署開課」的機制,對學習的想像,都不再是統一模式的規劃,且注重與生活經驗的連結。擅長開課的社大,我們如何將課程型態解構,發揮我們的「彈性」優勢,讓社大的學習是更具有問題意識的?如何讓我們的課程更走入社區?面對從在地經驗、生活經驗而發掘出來的知識,我們如何從多年的累積中,發展出自我的學習論述,並長出新的知識體系?
3.工作者的培力
多數社大都有留不住人的感概,而對更資深的社大夥伴而言,缺乏接班人亦是令人焦慮的課題。面對在社大圈外的年輕人,社大要怎麼與之對話,或者是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讓年輕人的角色被看見、被組織?而面對待在社大現場的工作者,夥伴們關注的勞動條件、團隊工作文化、群眾關係等課題,如何真的能撐出改變的空間?
4.辦學的支持條件
社大雖然受公部門補助,但是隨之而來的評鑑與各項行政管制,卻也常讓社大耗費許多心力與行政成本,寄人籬下的場地問題更是二十年來時有所聞,我們如何能讓公部門與協辦學校,認為社大真的是「夥伴」,而非廠商?除了社大力量的團結之外,我們如何找到或創造有政策影響力的第三方,鬆綁社大與政府部門間的關係?
社大的未來角色是什麼?如何前進?
在現階段的討論中,我心裡常有一種困惑,社大2.0是誰的2.0?面對各自具有在地特色與角色的全國社大,如何在尊重多元發展的前提之下,凝聚未來共識?在這些討論過程中,如何召喚出更多中生代的工作者參與討論,讓更年輕一輩的觀點被看見?而作為全促會的工作者,全促會跟社大是利害關係人,我們如何一起促進未來願景的形成與實踐?
而我們也仍然還說不清楚,社大到底未來會是什麼樣貌?
社大面對公共議題,我們常自我期許要搭建討論的平台或回應議題,社會上那麼多議題同時在發生,我們是否有力氣都參與,或者有能力判斷我們在之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過去全促會常以專案的形式跟社大合作議題,希望能由社大扮演地方上啟動創新實驗的角色,例如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公民審議培力,以及今年提出「流域學校」倡議,而農漁村型的社大也常是地方青農或新農聚集的平台,這是各地社大多年來累積的成果,這些回應議題所扮演的角色,或許是未來社大發展方向之一。
但除了議題性的網絡平台,社大之於整體社會、一般大眾,我們想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同實驗教育推動者-鄭婉琪在均優論壇中的提問:教育對於「人與當代社會的對接」,包含對社會問題的理解、教育觀、自主組織,我們有什麼新做法?
這些問題或許無法期待在今年的計畫之中得到解答,但希望能從中收斂出幾個重要的課題,能夠作為我們面對社大20年的共同話題,持續發展討論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