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秉純
主持人,各位長官,社大的耕耘者和各位來賓, 大家好! 從三年前第一所社大成立至今已有相當的成果,對台灣民主的深化,教育的內涵及實踐的更新,社區參與機制的活化,社大學員生命內容的豐富和自我實現都有實質 的意義和貢獻.這兩天來各組的精采報告一方面可視為社大的成果報告,它再度肯定了社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們也聽到了行政長官,社大同寮,和社會人士等各方 進一步探索社大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在已有的成果上自我超越,並往永續經營的目標邁進. 林孝信老師要我在此作一報告,我非常惶恐,因為我過去三個月來一直是以一個學習的心態來了解社大的發展.實在沒有資格來發表意見.在這裡我只能免為其難的 就我的觀察理解提出一些淺見求教於各位. 在我了解的過程中常常被深深的感動.我看到也聽到許多新的理念和實踐, 例如有些社大扥育的安排,刊物專欄的命名以投票的方式決定,社大學報的編排出版, 看到有些設計得非常有創意的課程,有好多課我都想去上,很羨慕也忌妒許多社區的學員有機會選擇那麼精采的課,有機會親自參加創造知識,權釋歷史,改善社會 生存空間的大業,我參加一些會前會的討論,坐在聽眾席,有時候難免忘情的想像,做一個 ”在地人”的踏實.
參加課程評選的工作,讓我好希望有機會向在社大開課的老師請教怎麼突破傳統的教與學的思維模式,在社大開展出一番清新的氣象; 這些日子的接觸,讓我更佩服投入社大運動的朋友們為對理想的執著,以及在理想與現實的辨正縫隙間找出路的勇氣和毅力. 這個研討會以自我超越與永續經營為主題,意味著在自我反思的前提基礎上繼續往前邁進,以下我將針對四個主題提出一點淺見,就教於各位長官先進. 首先我要談的是社大與知識重建— 社大的開展使學術店堂裡的知識與多年來隱涵在學術殿堂之外的民間知識有對談衝撞的機會.這在人文社會學門裡特別明顯,我們看到會有新的夥伴加入知識創造的 行列,以致於有機會挑戰現有主流知識體系或創造新的知識內涵; 在自然學門裡,原本深奧的專業知識能普羅化,不僅能使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生命,宇宙,自然界的奧秘,專業知識的普羅化也使更多人有機會檢視自己的生活方 式; 生存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生活技藝,語言課程目前來說是最不需要花心力經營就能吸引很多學員的課程,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老師試著超越純技藝的研習和演練,而結合著社會歷史的視角呈 現它優美的生命力. 在這裡我要提出的是,在地性,經驗性知識內容的優點在於它跟人,人群,社會息息相關,其所帶來的活力和生命力正可以挑戰學院派,精英式,與日常生活,社會 脈動脫離關係,甚至流於僵化的知識內涵,但是在地性,經驗性的民間知識的存在和滋生必有它的社會,經濟,政治基礎,它的韌性很可能同時意味著它的保守性, 如果我們不從一個批判的視角來檢視這些在地性,經驗性的民間知識,而只是把它全盤的’合法化,學術化,’那我們不但容易落入狹隘的本質主義的圈套,而且我 們也可能重新複制了一套其實是應該被挑戰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
接下來我要談一談社大與社運團體的關係— 社大在社區不僅扮演著教育的功能,也為社運提供一個重要的活動的平台,目前社大的經營,很大程度式建立在八十,九十年代的社會運動的基礎上,當然它也不可 避免的背伏著社運沿息下來的包袱.從社運的角度看來,社大在經營的是一淵源流長的社會運動,它不再有走上街頭抗爭時的慷慨激昂,也缺少了曇花一現的耀眼, 但它卻有柳暗花明的驚喜,也必須靠著日日耕耘的持續耐力.從議題的發掘,人脈及社會基礎的經營,民主機制的建立與運作,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的動員,都需 要細心的經營.其間除了要與共部門對話,也要與當地的民間團體進行協商,這次大會上我們很高興的聽到了社大與社運團體成功建立起伙伴關係的例子,也聽到社 大如何發揮起活化社會機制,進行社會改照的成果,希望這些例子和成果能有拋磚引玉的效果,使社大團隊和社運團隊能進一步探討如何建立起良性互動的公約和機 制,這不僅對社大能不能在社區札根,並成為長期的,草根運動的基地至為關鍵,也對沒有承辦社大的社運團體有沒有機會在社大的活動平台發揮其所長有深遠的影 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