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評鑑對社大的影響極為深遠,因此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於7月13日邀請五位社大評鑑委員於「從社大評鑑反思社大與全促會發展–制度跨步走說真話促改革」 座談會中分享他們的社大評鑑經驗,也邀請社大夥伴參與討論,以期提出對社大的具體協助方案,並做為發展定位與策略規劃的參考。
全促會林朝成理事長於2009年擔任評鑑委員,他表示評鑑委員因對社大認識不完整,僅能針對書面資料進行審查,易有偏頗,加上委員同質性高,社大的多元面 向與特色不易被看見。他指出,社大兼具多重身份,不僅是終身學習教育單位,也是NGO與運動團體,但議題面與教學面結合不易,加上受限於評鑑書寫格式,較難突顯社大特色。
全促會林淑英常務理事是2011年的社大評鑑委員,她除了分享了所觀察到的一些問題,也從交集線與平行線的幾個思考面向分析教育部、成教界與社大之間的關 係。她認為評鑑面談時間不長,導致不易深入了解社區大學,她還提出全促會應可以從擴大交集、落實陪伴以及促成偏鄉、資源不足社大參與社大議題等方向去努 力。
參與2010年評鑑的全促會楊志彬理事分享他個人不僅從評鑑中學習到很多,也看到許多社大的努力已經形成社大下一個十年發展的珍貴種子。社大評鑑制度已經 不斷地改善,但仍有改善空間,例如評鑑遊戲規則事前未能明確訂定,可能產生對於審查的專業性、公平性和透明性的影響。他建議,社大與全促會不僅要面對評鑑 制度多年來對社大產生的影響,也同時要省思何種評鑑制度才是更能契合社大需求的。
全促會前理事長張捷隆於2006年至2008年參與社大評鑑,他分享評鑑委員的工作並不輕鬆,針對社大評鑑制度的規劃他提出幾項建議,在評鑑委員方面,委 員應有社大的實務經驗或至少需接受勤前講習,否則委員往往單難以了解書面理想與實際落差之間的差距,他同時認為教育部對社大的評鑑與審查結果不必然要與縣 市政府對轄內社大的評鑑結果畫上等號,兩者之間應無必然關聯性存在。
由2005年起至今共擔任過六次社大評鑑委員的陳君山教授對於社大評鑑與社大發展有著多年的接觸與觀察,他歸類出鉅觀、中觀到微觀等三個層面來對社區大學 所面臨的挑戰進行探討,他強調現有評鑑制度雖有其制度面的問題,但社大夥伴最根本的應該是由鉅觀層面重新回顧、反思與凝聚社大的定位與共同想像,他指出唯 有先凝聚出社大的共同想像,把想像確定下來,才能夠形成社大定位,然後才談社大法制化以及社大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