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一所什麼樣的社區大學?
張金玉2017.11.04
再次進到第一社區大學擔任辦學者,即將滿四年。
四年,前兩年半是兼職,專職是近一年半來的事;回想初進社大辦學現場,第一社大的經營已15年,長期經營累積的辦學基礎與發展,已有清楚的焦點,例如:自然生態、農耕、藝術主題的學習社群形成、辦學之行政制度與操作方法的確立,辦學目標也始終朝向公民素養與公民社會發展面向努力。第一社大辦學在全國社大的相對性評比中應該也算是績優的社大,但是,辦學的特色始終不是那麼鮮明。外界提到第一社大,就只是停留在一所資深穩定辦學的社大印象,不像幾所具有特色的社大:提到蘆荻社大就知道他們在「學員生命主體能動性激發」上具有特色、提到旗美社大就知道是一所以農村為主體的社大、提到宜蘭社大,同樣的也可以了解是一所具有「鄉土意識」的社大。
第一社大辦學特色是甚麼,成為我再進社大辦學的第一個課題。然而,為什麼特色對社大辦學這麼要緊?作為陪伴辦學團隊的我在起步給予重視,是基於凸顯社大的在地性格,以為社大間區隔?或為了確立辦學團隊的自我價值與方向?評鑑時較容易形成亮點?還是由於社大間的比較性?這些問題中,以理念實踐做為自我期許的思考中,當然辦學特色作為團隊自我價值與方向的確立,以及凸顯社大在地性格是重要的,而其他的想法則只是在面對諸多友伴社大辦學特色時,以為自我辨識的方式。辦學特色在這樣的理解中,形成這個階段必要思考的事情。但要形成辦學特色焦點,並不是想就好的,可能需要經驗上的梳理。
當時,在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因為機緣,首先接觸的就是全促會引入課程關鍵詞操作法,開始進入社大課程經驗的盤點,將社大所處的環境、社會問題,以及課程、組織、行動進行全面性的盤點。這項盤點工作雖然只是課程的盤點,卻同時地將社大近三年的行動鋪展開來,讓我有機會全面性了解現階段的社大做了甚麼,而這些行動回應的又是些甚麼問題,或者檢視這些行動是否回應了社大所在之地的集體處境。經由這樣的盤點過程,看到了第一社大累積的行動經驗非常多,但這些行動經驗紛雜、多元,行動經驗背後的脈絡則缺少整理,以至於與辦學理念相關的連結,看起來似乎是多條路線在努力,但無法整合為一個鮮明且具特色的主軸。套一句夥伴們常說的,我們實在是很努力做,也做了很多,但待要整理成一篇具有特色說明時,卻常常被這些繁雜的各項行動經驗所淹沒,而看不到焦點與重點。
課程關鍵詞盤點所用的表出自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老師的概念,經過兩階段演化,成為當時借用的盤點表(請見關鍵詞表圖),據全促會在2014年推動這個盤點表的動機,主要是希望可以為全台社大課程形成與公共性內涵的提引,以此結構為社大課程自我的定位與特色,藉此確立社大課程之公共性內涵。
理解/認識 |
行動/整備 |
|||
A.遭遇的問題與挑戰 |
B.文化經驗(地方學) |
C.要怎樣的生活方式? |
D.協助生活實踐的方案 |
E.社大組織/推動平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新的城鄉關係(作為討論的基礎) |
b.在地知識挖掘 |
c.概念與想像(協助我們面對新的世界,回應在地性) |
d.行動與策略 |
e.治理/社區協力(整備基本環境、資源分配) |
圖:課程關鍵詞表
經過兩次全促會所辦理的課程關鍵詞的工作坊的觀察,第一社大也在103年暑假開始進行操作。到目前為止,三年多我們完成了將近八次的操作,部分操作是邀請教師、學習者、工作者的分組及大堂操作,部分是社大工作團隊的操作。藉由多次操作的彙整,105年底完成四大學群的收斂,這四大學群分別是:跨文化欣賞學群、綠生活促進學群、文化與表達學群、健康樂生活學群。同時,也逐步因課程關鍵詞表的操作與收斂,將社大發展定位為「在城市生活中學習與行動」,並以「學習的近身性、日常性,行動的對話性、協作性」作為社大發展在操作面的策略重點。
儘管借助課程關鍵詞表的幫助,社大發展了較為清晰的自我定位,但是回應社大發展特色,是否就得到解決,仍有待釐清。過程中,藉由教師們的回應與操作者的反思,我們整理了以下兩點觀察:
■ 過度焦慮下的來回擺盪:聚焦回應環境與社會處境的民眾學習,可能導致學習內涵失衡的疑慮?
103年當課程關鍵詞表的初步整理完成後,在一次課務委員會中提出,當時有老師提出疑問,認為這樣的課程盤點過於將焦點放在回應環境與社會處境,可能導致學習內涵失衡,由於學習目的性過高,失去學習本身涵化素養的機會。藉此,我們反思關鍵詞表工具本身的限制,每項工具的形成自然有其背後的預設,課程關鍵詞表出自以區域規劃背景的黃瑞茂老師,因此關鍵詞表本身主要的設計,放在課程盤點上,因此假設了學習為的是回應區域處境與需求;就本質上而言,這頗能符應社大運動對於促進區域改變的需要。但是從社大推展民眾學習的角度而言,以博雅教育的角度,在人的涵養陶成,所發展的思考應有不同。社會改革與博雅教育路線的競逐,社大該要如何發展自身的辦學哲學,是社會改革還是博雅教育,是社會改革兼具博雅路線,還是博雅路線兼具社會改革?這應該是社大發展至今的課題,只要社大運動精神不死,這個課題並不會消失,因為理想與實際需求之間永遠存在拉鋸張力。當然,也反映著課程關鍵詞表的提出,其背後所形成社大運動實踐上的焦慮。相信這不會是單一性的議題,在追求社大辦學特色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反映著同樣的焦慮,而這些焦慮若直接訴諸民眾學習,也可能會模糊涵養陶成的學習內涵。
■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體會:關鍵詞表操作在過程與結果的價值反思?
原始的課程關鍵詞表在全促會的觀點是提引社大課程之公共性內涵關鍵詞,以提升社大課程發展公共性特色的辨識度。接觸這個工具的第一個印象是參與者能充分的在過程中,以自身的體會與觀點進行各樣表述,從對所處環境與社會現況的表述,到對自身教學、學習經驗,以及工作經驗,有責任與權力用精簡的7-8個關鍵句,用便利貼方式書寫清楚,其後,再向參與的所有人分享便利貼上的觀點。這樣的方法促進了參與者的表達,同時平權的發展表達。除表達之外,過程中也因為表達的確認,則需要更多的澄清,因此對話便在其中產生。參與者角色的多元(教師、學員、工作者),因此藉著對話形成了相互間的了解。第一社大操作課程關鍵詞過程,從這個起點進入,發現過程中充滿著師工學對話的機會,這個對話的機會呈現在有焦點的表達與交流過程中。因著師工學對話,產生三方相互間的了解,同時也可能在極短的時間中,理解社大的辦學任務。有這樣的觀察,我們發現關鍵詞表的操作過程所產生的師工學對話,才是最重要的,而課程關鍵詞表的完成,其實只是結果。有這樣理解,課程關鍵詞表對我們來說,就是一項促進師工學對話的工具,雖然操作過後所形成的結果是可參照的課程盤點樣貌,但這個樣貌是動態的,也可能隨著每次的課程盤點而產生不同的調整與變化。
雖然理解課程關鍵詞表形成的公共性內涵焦慮,但因工具本身的平權個性,對於捲動師工學對話與協作具有功能,因此,我們仍然持續運用這張表,進行課程的盤點。105年底完成的最後一張關鍵詞表,再經收斂的動作,由工作團隊逐步整理為四大學群概念的脈絡表,正式成為第一社大的學群架構。但是這樣的整理欠缺教師、資深學習者的參與,所以也只能算是做了一半。缺乏教師與學習者的參與,這份學群分類表現階段還不算底定,因為學群歸屬牽涉教師自身的理解,如果教師不了解這樣歸類的意涵,或教師並不同意自身課程的類屬,這個關鍵詞的分類就減損了價值。而學習者若不了解這樣的分類,自然在學習發展上也少了支持的可能。106、107年針對關鍵詞表,將進行再一次的大盤整,這次的盤整將分別邀請各學群的教師、學習者一起來看,確認每一門課都在師、工、學共同理解的位置上,並在此共同理解上協力發展教與學的經驗。這是很重要的對話,唯有這樣的對話,才能產生共同的理解,因為有這樣的共同理解,才能在共同的方向上努力!
四年的辦學,藉著課程關鍵詞表工具的操作,在過程中我找到了方向,捲動教師、工作者與學習者對話機會,讓每一社大參與者的想法與經驗可以融進對話的內容當中,以最不費力的方式下形成相互理解,共成為願景與行動的生命共同體,這樣一起協作實踐共同願景,便成為可能。關鍵詞表的運用,從對話開始,在收斂當中匯聚師、生與社大辦學共識與願景;關鍵詞表回應環境與社會處境的脈絡,形成這群人集體面向公共議題的責任,或許在涵養陶成的教育期望上,鋪設人與世界的連結的方向,促使社大辦學得以回應初辦時期的使命。
辦一所甚麼樣的社區大學?不僅是一件事情的反思,更是作為一所具有使命的民眾學校對「人」發展的辦學內涵進行想像。對第一社區大學來說,她的內涵一定得是充滿平權,參與協作者間能相互對話與共作的社區大學,不僅是工作團隊的工作文化,也是辦學的文化。如果說社大辦學要有特色,經營一處教師、學習者、工作者可以在一起做些甚麼的辦學環境應該是最重要,因為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有機會開展議題特色。辦學特色應該是一群人的行動願景,而這願景又與環境處境及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如此特色才能深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