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社大學習二三事
蔡玉書
嚐試著從「邊緣 」一詞,回溯在社大這些年的二三事。當下腦海出現的畫面,是一顆種子掙扎著破土而出的剎那;又像我們獨自站在鋒冷的高山稜線上,踏前一步有可能是遺世絕美的山巔,也有可能是深不見底的谷壑。 那是種身處在黑暗中而努力的迎向光亮的想像。一種身處在「邊緣」的抉擇狀態。
而我在社區大學的學習旅程,就是一連串抉擇,所獲得的幸福經驗。
走進社大,尋找自我
2001年那是我就讀夜二技的最後一個學期。偶然間在學校的課桌上,看見日間部同學遺留下的社區大學簡章。那時正徬徨是否該繼續念研究所的我,不知為何,被簡章上那有溫度的文字,及有趣的課程介紹深深吸引。所以在二技畢業後,好奇的我,就踏進了台南社區大學。當時,選修了一門和工作毫無相關的課程-〈無所不在的聲音,魅力廣播〉。那是第一次,認識到"學習"這檔事,不一定要有所目的,要和職業、第二專長、人生規畫、世界趨勢.....等需求畫上連結。"學習"可以純粹只是有趣,或想去理解及探索某一件事。魅力廣播的授課老師是一位線上播音員。老師帶我們錄製聆聽自己的聲音。介紹廣播種類及廣播從事人員的甘苦趣事。課程後期全班還戶外教學參觀了高雄廣播電台。對於從事護理工作的我來說,那是一種新穎有趣的學習經驗。只是後來必須要繳交一份自己設計的廣播錄音。害羞的我落跑沒交作業,所以我在社區大學的第一門課的紀錄是-不通過。
因為第一次的落跑經驗,讓我在社區大學門外徘徊了兩年。只是離家工作邁入第九年的我,想學習些什麼的心情一直沒有改變。那時在7-11又一次看見社大的DM,〈西方女性文學電影與書寫〉的課程躍入眼簾。那是每星期四社大白天班的一門課。結合了我最喜歡的文學與電影。所以我再次鼓起勇氣踏入社大辦公室。那時社大的辦學人員也是社大的學生。她以親身的上課感想鼓勵我一定要去聽美琴老師的課。就這樣我一口氣報名了〈西方女性文學電影與書寫〉、〈紀錄片賞析〉這兩堂課,開始了我在台南社區大學四年多的修業
剛開始,同事們對於我下大夜不休息,卻跑到社大選修這麼冷門的課程而感到不可思議。但我就是好喜歡在社大上課的氛圍與調性。記得美琴老師說過,會把課程放在白天的理由,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家庭主婦,早年失學的媽媽們可以來上課。所以有個同學每次只能上一小時,就要回家照顧婆婆。有的要提早離開去買菜做飯,要去接小孩放學。還有同學是每星期四從屏東上台南上課。但是美琴老師總告訴學員們,遲到早退都沒關係。只要願意踏進社大的教室,透過文學,電影來聊天談心。在這社大的心靈花園裡,讓不同年歲,不同人生劇本的女性,願意開啟心房種下生命故事。鼓勵疲累的人們經過駐足休憩,互相澆沃養分,互為綠枒遮蔭取暖。學習共同創作及心靈書寫來鬆開沉重生命桎梏。在這花園中我們尋找自己最美的舞姿,學習愛自己,完整自己。勇敢地為自己從廚房到教室到電影及文學,踏闢出一條幽美綠徑。
翻閱著當年的筆記,那一段日子台灣正流行SARS。醫院及醫護人員成了民眾避之不及的地方及對象。但那座花園總氤蘊著美妙睿智的香氣令人沉迷。我總是在星期四的早上下班就急忙趕到社大上課。有時遇到病人急救拖班遲到很久,我會戴著口罩坐在最後面最角落的位置。單純的聆聽,安靜地抄下老師從電影,文學,人生,所萃取出的女性觀點。聽著同學們勇敢地說著自己的經歷,看著她們在述說中療傷。有時我累到打瞌睡了,一抬頭就看到老師正對著我微笑。同學們也一如平常的打招呼,淡淡地說聲辛苦了。在那一期課程結束後,老師選了我當"模範生"。老師說每當看到我下大夜去上課,她就很感動,也迫使她要更努力地準備課程教材。在最後一堂課老師擁抱了班上每一個學員。我和老師,同學互相擁抱道平安。而那是我在成年後第一次獲得的溫暖"擁抱"。那擁抱充滿著無法言喻的溫柔力量。第一次,我感受到成人教育那共同學習的快樂與幸福。在這名為社區大學的教育機構中。
漸漸地,社大的學習在我的生活裡面產生了一些感情體現。
回到生活,我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就像戲劇課裡的美英老師說,當生活遇到困境,試著用不同的劇本轉換生活的趣味。發想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場,語言,去詮釋你生活故事的場景。在另一課堂,淑珺老師則帶領著我們回游上一代母親們的生活軌跡。透過對自己母親的文字白描,課堂上同學們,開始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在那貧窮動亂時代,"母親"這角色的悲苦與無奈。那些年女人們硬吞下的淤結、紅了又紅的眼眶、同為母親及女兒身份的女性掙扎,我們嘗試將糾結化為文字滴落成文章詩篇。再試著在辛苦與艱苦的生活中填上喘息的句點。就這樣地,一點一滴的感受轉變。一筆一筆地挖掘,書寫自己生命裡面的傷。有一次經過護理長辦公室。心想把如果可以把我在社大所學習的東西帶回醫院。跟重要的工作姊妹們一起分享,那該多好!心念一轉,我就把在社大裡同學們共同創作的詩集送給了阿長。這一送又送出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後來阿長進行了一連串的「單位美化工程」。她將冷冰冰的醫院牆面塗上溫暖色彩,畫上可愛的圖案,在等候室裝上柔暈燈光,掛上一幅幅溫馨照片。我們還製作DM,辦攝影展,製作早產兒故事影片...。那時候同事們拍照,美編,我負責為這些媒材填上溫暖文字。我們很努力地營照一個不同觀點的"家"。那時候,學姊偷偷跟我說,阿長讀了我的詩,紅了眼眶;學妹則告訴我,她每天上班經過長廊看那些照片,默念那些文字,會覺得很感動。感覺一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感受有了出口。而我呢?總愛看著同事們觀看文字時的靜謐表情,然後再把所接收的感動,回饋帶到社大與老師及同學們分享。
那是一段用不同的情感色彩,來回交織成的一段美麗的記憶。
再進社大,走出自我
朋友百思不解,並好奇我為什麼要到社大上課?在社大上課沒有學分,沒有學歷證明。對求職也沒太大幫助,我卻耗費那麼多時間在社大的學習上。甚至為了社大的課程而改變自己的工作時間。朋友挖苦我在社大學習的時間,早已足夠讓我換取兩張大學文憑,而覺得我是個異類。
我真的不知該如何解釋。
2008年離開了生活近十五年的台南回到了高雄。高雄,已成陌生又熟悉的地方。那時住小港的我,習慣性地常常上網搜尋著高雄第一社大的課程。也逛過鳳山社大的網站。但可能是心態上未改變再加上路途的遙遠。第一社區大學的課程並沒打動我。我也一直沒動力到社區大學上課。直到高雄社大從新興高中搬到了前金國中。有朋友告知我,社大開了【榮光眷影】紀錄片的課程。那時的我對影像充滿興趣,那是我第一次在高雄社大上的課。也在那堂課裡認識了新聞寫作社的慧玲姊,素素及碧堂等社員。牽就了之後和高雄第一社大的特殊因緣。
回想那時,在前金國中的社大員工的面容總很模糊。感覺他們總是被一疊又一疊的文件夾給圈禁在四方桌子裡面。在當時,感受社大的辦學的氛圍,有種距離,不安定的感覺。本來我想要去高雄市立空大進修。卻在第一社大的DM上面看到了一個熟悉名字。那時淑珺老師和秀雲老師,在高雄社大開了一門〈女性身體的書寫〉的課程。那門課很有趣,新聞社的慧玲姐也參加了。可惜後來淑珺老師只教了一期就離開高雄。沒有了文學相關課程,我也中止了在第一社大的進修。
2013年,我回到高雄已經3年多了,當時新聞社的慧玲姐有時會打電話關心我。總提到新聞社要到哪邊去採訪,他們的社團最近有什麼活動。當第一社大搬到了河濱國小時,慧玲姐說新聞社的社團老師很棒,叫我一定要去聽課。因為工作要輪班,想了許久,和主管討論後,同意讓我固定禮拜四休假去上課。所以那時我白天參加了新聞寫作課,晚上則參加了玲蓉老師的心靈塗鴉課。坦言說,第一學期,自己並沒有很認真。雖然巨擘老師很認真地引導我們,公民新聞寫作該有社會觀點與省思。鼓勵我們去反思及討論寫作題材;開朗、熱情的玲蓉老師教我們畫禪繞畫靜心,鼓勵我們拿起筆來隨心塗鴉,塗抹自己的心靈線條。但是,那時的我好像還是在尋找些什麼?寫作與畫畫都成了工作停頓與休息的片段所倉促完成的功課。偶然間,我參加了社大在暑期舉辦的金秋走讀計畫。學生,民眾,跟著自然生態社的春智老師到彌陀、蚵仔寮的海邊淨灘。那是我記憶中故鄉的海。彌陀,那是媽媽的故鄉 。順著海岸線往北游到了永安鄉,則是爸爸的故鄉,我的出生地。那時我,邊拾撿著垃圾邊看著淡青色的海。聽著滔滔海潮聲,那片刻,異鄉遊子的心,好像才真正停了腳步,卸了行囊。
後來,隨著新聞寫作社回到了離開三四十年的故鄉永安採訪。還記得那一天,我獨自搭第一班客運回到了永安鄉。故鄉的魚塭早在1980年被徵收成了液化天然氣廠。但老家還在。我按著媽媽模糊不清的指示,找到了一座小小的,孤零的老紅瓦屋。那三合院正門大開,但沒有人在。我遠遠地盯著紅瓦屋,卻不敢向前查看,猶疑地來回觀探。最終,膽小的我還是躲進熟悉的7-11等待社員們到來。那時候我心裡好感傷,明明是自己的故鄉。但是故鄉的記憶,模糊又疏離。後來在天后宮廟牆邊,看見了一塊卸下來的石匾。上面鐫刻著大伯的名字,確認了這是自己小時候曾經住過的地方。就在我們結束新聞採訪之後,慧玲姊問我,要不要再試著找找看老家的所在。這一次我順著另一條小巷弄走,越走越熟悉,走到了之前看到的紅瓦屋的後門。那老三合院依舊沒人。但這次因為有同學在旁,我鼓起勇氣走進正廳,看到掛在了牆上祖父母的黑白照片。這才確認了這就是我出生的老家。當下發覺離鄉的孩子長大了。眼前的三合院不復記憶中的雄偉威權。反而像個小小的佝僂老人蜷縮在安樂椅上孤寂地搖晃。那一刻起,過去我跟故鄉土地斷裂許久的隔閡處,像又重新冒了新芽。
之後,我開始跟著新聞寫作社,踏查走讀著高雄的土地、社區。我們去過前鎮、草衙、大樹、大寮、蚵仔寮等地.....。我們順著前鎮河的前世今生,探訪三百年歷史的前鎮老聚落。然後也跟隨塗鴉社參與社大一系列的河川環境教育。我和老師、同學、社大的工作人員組成的環教團隊,曾騎著腳踏車,滿懷雄心地找尋高雄消失的地下河道。從幸福川順流著愛河河岸走到三塊厝。走到了中都濕地;我們也多次去踏查哈瑪星,試著從哈瑪星的日式建築,街道中,創作出童趣版的在地故事。然後還跟隨玲蓉老師彩繪,佈置社區大學的教室、中庭、去教會陪孩子畫畫.......。此刻回想,因為實際參與社大的社區活動及課程,獲得及學習到很多跟高雄土地有所連結的情感及創作。
體驗,共思,創造
老師在課堂上問了我說,為什麼選擇一直在社大裡面學習?
透過這次的回溯書寫,我想我在台南社大,梳理出那個被我遺忘的女性角色。那段日子,我在老師及同學的身上的生命故事中學習。學著如何尋找自我,發現自己的模樣與姿態。而回到了高雄第一社區大學,則衝擊著我對自己腳踏的一方土地的情感連結。那是對自己身處的環境的反思、困惑、遺憾。在第一社大,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高雄在地走讀,採訪,藝術創作,環境教育中,提出質疑、好奇,又努力尋找答案,滿足求知的欲望。在這樣的學習旅程中,讓我走出自我,認識了許多了不起的在地工作者;書寫、踩踏高雄斷裂的歷史,也讓我更關心自己身處的土地與環境。
而不管是台南社區大學或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會讓我一直沉溺其中,是因為在社大,每一個老師,每個同學,辦學人員,都像是一本開放的書本。在社大這個巨大的一個圖書館裡面,我們可以共讀,盡情地書寫創作,盡情地探索反思。穿梭其中的人們,總是會以開放的心情,開放的角度,啟人思考,分享感受。我們也透過閱讀彼此,透過與人的相處、不同的學習,思考模式、我們可以更新知識,創造知識,凝聚力量。也因為這來自社區,來自土地裡所萌發的知識有【愛】。這份對社會,自然,鄉土的愛與熱情,源源不絕地讓參與其中的人們,產生共鳴與力量。進而讓社區,讓腳踏的土地,有了更良善及努力的方向。而在這社區大學圖書館裡,除非你選擇閉上了眼睛停止"閱讀",否則總有學習不完的知識與樂趣,讓人沉溺不已。
有時現實中的大人也會問心中的孩子。妳還要玩多久?而不知疲倦的孩子,總會睜著閃閃發亮的眼睛,戀戀不捨耍賴著說,再聽一個故事就好,再玩一下就好。
走在社大學習的風景中,一路綠蔭豐盛絕美。感謝那個喜歡閱讀,好奇學習的自己,才有這麼棒的社大學習經歷。感謝社大的老師,同學,及工作人員們,謝謝你們願意在我的學習記憶中烙下點滴。一抹微笑,一個擁抱,一杯酒,一頓飯,一段吟唱,一次旅行,一場辯論,相互談心....。有人輕描淡寫,有人用力鐫刻;或任意塗鴉,或細細描繪,篇篇皆記述著獨一無二,美麗又溫暖的共學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