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人的「食」踐
「在地的花蕊」每年由全國社大協力紀錄,收藏社大拓展社會行動的故事。兩年來,這份學習地圖累積了80件個案,內容橫跨文史傳承、環境教育、社區營造等多個面向,足見社大發展的豐富與創新。今年,我們首度嘗試為地圖設定主題,希望能在聚焦的討論基礎下,深化共學的意義。
社區大學長年在各地耕耘食農議題,推動農村型社大,也致力於食農城市的打造;因次,本刊特以「與食共生」為題,集結全台社大的食農行動,希望能呈現出社大對「食」的觀點,以此為台灣「食的革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本次徵件採自由投稿,共有三十所社大熱情響應。為了閱讀上的便利,我們依據每項行動的關鍵意涵歸納出五個分類,分別是:嘗試活化休耕地、倡議農地保存的「堅持守護農地」;紀錄農村故事,創造青年返鄉機會的「傳承農村文化」;培育新農業人才、解決農業困境的「農『力』孕育」;向產地學、在環境中怡養生命哲學的「綠農共學」;結合都會的社群、空間特性,讓農融入生活的「打造食農城市生活」。各個分類雖緣於不同的問題意識,卻是彼此扣連、密不可分,共同指向更好的世界。另外,我們也邀請其他長期關注食農議題的公民團體,分享屬於他們的社會行動,以此鼓勵各社大與其他行動者合作、對話。
在當代社會裡,文化差異的趣味正逐漸被規格化的單調所取代;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則因商品價值的較量,而變得不平等,充滿猜疑、控制與壓榨。「食」作為我們生活的根,既是串起上述關係的最佳媒介,也是社群文化的縮影,從產地到餐桌,每個環節皆充滿了創新的可能。而社大持續於在地節點上,組織社區、串聯資源,支持友善農業、公平貿易、糧食主權,建構永續的食物系統,守護「食」文化的完整性。
與食共生,我們在土地裡打滾,感受身體安放在環境中的姿態,從心回應與自然共處的課題;透過彼此的合作,體會同理與信任的力量;在社群支持下,我們有餘裕思索商品消費以外的人生選項,不斷嘗試新的經驗,發掘更多的潛能。
「食」,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自由人,但願我們能更好的「食」在一起。
特別說明
*本刊物以環保大豆油墨印製,以再生紙印刷
*大事紀第十八欄:「2009.08旗美社大『蔓花生家族』在甲仙復耕於莫拉克颱風中受創的公田。高雄第一社大等多所社大也仿效公田精神,成立自己的社大農場」第二句話中的「公田」,是指所有共同耕作的案例,而非狹隘定義中的公田,也不特指旗美社大的公田,但因語序安排的緣故,容易令人誤讀,因此修訂為:「2009.08旗美社大『蔓花生家族』在甲仙復耕於莫拉克颱風中受創的公田。『共耕』,一直是社大推展食農議題的特色,包括高雄第一社大等多所社大,也在長年的努力中,發展出自己的社大農場」
*大事紀第三十二欄:「2014.10南方食農教育聯盟成立,舉辦『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改為「2014.10南方食農教育聯盟成立,於2015年12月舉辦『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