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芳。張惠冠/永和社大
今天拿到「社大開學」,隨手翻閱該份期刊就看到『國立空中大學師生反對「開放大學法」草案說明』一文,在細讀之後,當能了解為何空大會對「開放大學 法」有疑慮,並且擔憂該法通過後對空大的衝擊。但是如果深思該文所提的反對理由,個人覺得有必要加以釐清,並將該問題公諸社會,讓關心台灣未來成人高等教 育的人有機會來共同討論,因此也在此一併感謝「社大開學」的總編輯有此雅量,將該文全文刊出。 首先空大反對該法的論述基礎,主要奠基在「開放大學法」乃為社區大學轉型為正規教育機構而量身訂做的想像,但是卻缺乏對於台灣成人高等教育藍圖以及應該如 何規劃的藍圖。
德國學者Michael Gleich在其「網絡生活」一書中曾清楚指出,全球化的潮流與競爭壓力讓每個人除了在專業之外,還需大幅充實通識智能,他以美國Santa Fe機構為例,說明了當代學科分殊化後,需要有整合性的學科與知識的幫助,才能讓人們了解當代社會複雜性的程度。因此他期待未來在大學體制內能夠產生類似 「通識學系」的科系,來幫助尚缺乏社會工作經驗的年輕人,除了在大學需學習專業課程之外,還需要跨學科的通識教育訓練。這不但對年輕人是如此,對於成年人 亦復如是。這是我們對一個全球社會趨勢以及終身學習社會所應該具備的基本認知。台灣目前無論是正規大學教育機構或空中大學,在課程設計方面都還是強調套裝 知識,強調專業知識的訓練,這對培養當代年輕人步入社會所需的基本能力,或對成年人想要獲得專業知識的回流教育來說,都具有莫大的助益。
是誠如 Michael Gleich所言,在知識全球化之下,我們還需要一種學科或機構能反映當代社會的快速變遷,捕捉住全球脈動的潮流,而能不被過去學科基本範疇所限制,而這 樣的功能過去一直由社教機構所承擔,同時也因為這部分與我們入學考試無涉,因此在我們的教育規劃中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同時也一直處於教育體系的邊 陲。因此如果我們要在全球化之下規劃台灣未來教育的藍圖,我們必須重新認知教育的本質與其扮演的功能,並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思考如何能進一步地整合現 有的教育資源,讓其能夠符合二十一世紀的發展。
從這角度來看,當我們審視「開放大學法」的立法精神,該法基本上是以鼓勵願意為台灣成人高等教育努力的有志之士申請開辦開放大學,承辦主體並不僅限於社區 大學。事實上未來附屬於大學的教育推廣班或其他社會教育機構都有可能來承辦,這對台灣人力資源的提升是有明顯的助益。其次,該文也提到無論是一般大學或空 大都是依據大學法條文設立各種門檻以及控管機制來確保學生的教育品質,也就是說在入學方式,學習成就認證,還有課程設計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但是誠如一般 社會大眾所認知,我國這幾年教育品質良莠不齊,學生素質滑落都是不爭的事實,大學法的規範並非教育品質的保證,而僅僅是高等教育基礎設施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