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忠華
《社大開學》正式「開張」了。經過成功的試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日後將全心全意地經營這一份開放給所有人─不論是否是「社大人」的期刊,我們歡迎每一位 讀者一起來共襄盛舉,讓社區大學運動能夠真正在台灣生根、成長和茁壯。社區大學不再是「新生事務」,不像四年多前,一舉一動相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好奇與關 注。最當初只存在於文獻中的社區大學藍圖,逐漸落實到現實的層面,而地方政府在辦理社區大學時所採用的政策,則使得社區大學呈現「多元發展」的態勢,容納 了各式各樣的辦學理念和形式。
在這時刻,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社區大學達到了那些原先設定的目標?將來又應該朝那個方向努力?在尊重多元的前提下,又有何種核心價值是所有社區大學可以做 為共識,並且有能力來共同完成的?從社區大學的發展史來看,社區大學的起源有著特定的時空背景,因此揭櫫了「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的宗旨。簡單來 說,社區大學是想平衡台灣各級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普遍充斥的「菁英主義」,認為教育和知識應該是一種「公共財」,能夠讓社會多數想要上進的民眾都有機會 接觸和分享。基於這種理念,黃武雄教授在「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兼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計畫通案」中強調,社區大學應該授予學士文憑,給予台灣早期在 資源有限情況下,無法順利進入大學就讀的成年人一個補救的機會。同時,社區大學的經營模式應該打破僵化的「套裝知識」,以生活化內容和活潑的教學方式,來 營造一個成人可以自主學習的環境。
上述的理想,固然由於法制條件的不足與限制,而在實際的推動過程上產生種種困難。不過,既使如此,社區大學之所以能夠吸引各路英雄好漢義無反顧地投入,主 要便是因為第一線的講師和工作人員,經常會被學員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忱而感動,終至於無怨無悔。光看這一點,社區大學已經踏出了「知識解放」的第一步, 我們也希望《社大開學》提供的園地,能夠持續報導「社大人」在追尋知識上的心路歷程,以及刊登講師和學員們在社區大學這個知識平台中得到的啟發。是的,社 區大學選擇的是一條不好走的路,充滿了磨難和挑戰,但是只要有學員感染到知識帶來的喜悅,只要有學員受到鼓舞、開始重建自信,誰能說這幾年的辛苦是白費或 無意義的?誰能說理想一定是曲高和寡、引不起共鳴?社區大學只要存在一天,只要不斷發出爭取更多承認的心聲,就意味著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社區大學提出的質 疑:為什麼知識總是被壟斷在少數人、少數機構的圍牆裡?為什麼受教育要層層篩選、不斷複製不平等的社會階級?為什麼「知識份子」這麼好聽的名號,似乎成為 一種「特權」,擁有了這頂桂冠,好像地位就高高在上了?我們認為,社區大學無論用什麼形態辦理,應該都有志氣一起來塑造「新型知識份子」,這種意義下的 「知識份子」,指的是具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獨立精神,能夠善用現代社會賦予個人的自由空間,將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視作是自我實現的機會,不斷擴展自己的視野, 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並且成為關心公共事務的現代公民。惟有這類型的知識份子愈來愈普遍存在台灣的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個場域、以及各種職業、各個階 層之中,台灣才有可能進入「公民社會」,創造出高品質的生活。為了達到這個終極的目標,《社大開學》必須吹響號角,提醒社區大學莫忘了任重道遠的職責,讓 台灣拒絕沈淪、不斷向上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