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三屆台灣流域學校研討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於2010年參訪日本鶴見川流域以及源兵衛川的再生經驗時,驚豔於多元的公民組織在流域區域內發動活潑多樣的河川活動。受到這些河川營造原型經驗的啟發,我們認為臺灣社會應該鼓勵並支持各式各樣的團體在各流域蹲點發展,共同致力於關心守護河川。同時應該成立一個流域聯盟串聯各地網絡節點,一同推動現代親水文化的復興。因此,結合各地關心河川的社群組織,臺灣流域學校聯盟在2017年應運而生。
我們舉辦流域學校研討會進入第三屆,本年度以「流域文化」作為主軸,各種有趣的文化機制在生活中創造了溝通與教育的功能,進而沉澱為現代的親水文化。各地流域學校累積了非常豐富且有創意的文化機制,故我們邀請2019年在致力於流域走讀、生態調查、節慶文化活動、影像音樂製作、環境教育、社會創新、社會運動等層面的流域學校夥伴做經驗分享。此外,今年的專題演講規劃了應用圖資及多媒體於河川調查的主題。透過古地圖航測與衛星地圖將河川不同歷史尺度與觀看角度做相互對照,提供往後各流域學校在圖資應用上之參考。
【研討會基本資訊】
時間:2020.1.15(三)09:30-16:30 (9:15-9:30報到)
地點:郵政博物館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45號10F)
時間 |
流程 |
講者/主持人 |
09:15-09:30 |
報到 |
|
09:30-09:40 |
開場引言 |
楊志彬(全促會秘書長) |
09:40-09:50 |
音樂LIVE HOUSE |
莫言(「鱉溪之歌」創作者) |
10:00-11:30 |
圖資及多媒體在河川的應用 |
游牧笛(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
葉冠筠(新莊社區大學專員) |
||
方韻如(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
||
11:30-12:00 |
綜合討論Q&A |
|
午餐時間 |
||
13:00-13:20 |
流域學校聯盟年度回顧 |
楊志彬(全促會秘書長) |
13:20-14:20 |
流域學校夥伴對話 |
林淑玲(湖埔社區大學執行長) |
徐銘鴻(宜蘭高中地理科教師) |
||
黃柏鈞(臺灣藍鵲茶負責人) |
||
林炯任(永續三峽環境文化工作室主持人) |
||
14:20-14:50 |
綜合討論Q&A |
|
休息 |
||
15:00-16:30 |
流域學校社群共學工作坊
|
楊志彬(全促會秘書長) |
16:30- |
賦歸 |
【研討會摘記】
一、 專場論壇:圖資及多媒體在河川的應用
1. 游牧笛— 歷史圖資探討台灣河道及沖積平原的地形特徵與土地利用
講者透過路易斯安納州與緬甸的河流作為開場,說明如何從低度開發區域的河流探討過去台灣100年的樣貌,並評估是否能作為能借鏡。可以利用歷史地圖,找出有河蝕崖的地方,因為這代表過去河流有流過,很有可能就是沖積平原,也可以透過河道遷移區(河川廊道),了解過去至今的河道變遷。許多河流的整治工程,大多是受到當前河流工程思維影響,希望河流要穩定,河流要能被控制,因此近百年才有那麼多的工程。講者用以下三個案例說明他們過去研究的成果:
a.以「荷苞嶼湖(潟湖遺跡)與天保厝(舊流路)」為例,說明鄉村可能因經濟誘因不足,並未大規模開發,因此保有許多河流作用形成之微地形紋理。比對歷史圖資後,可發現部分水稻田旁的小崖即為過去的潟湖邊界,過去的舊河道,許多也轉變為魚塭與排水渠道等。
b.以「烏溪沖積扇」為例,說明透過「台灣堡圖」與「台灣地形圖」的數化成果,可發現20世紀初,烏溪於沖積扇上有左、中、右3條主要辮狀流路。1931年築堤後,則將烏溪主流重新導回地勢較高的左路。
c.以「後龍溪中游沖積平原」為例,說明後龍溪尚未束縮前,有著大範圍的網流樣貌,但在1920年代河道束縮後,除了網流範圍縮小外,也在河道右岸出現顯著的河蝕崖。比對現今的土地利用,卻可發現在過去的河道範圍,有著高強度的「中興工業區」,鄰近地區也有「衛福部苗栗醫院」、「苗栗體育館」等設施。
講者後來實際帶大家操作百年歷史地圖,連結: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可透過數化功能將重要圖資描繪下來,之後輸出KML檔,可將數化後的資料呈現在GOOGLE MAP與GOOGLE EARTH。另外,建議每數化好一張,就輸出一次,避免誤按清除,導致數化的內容遺失。
2. 葉冠筠— 探索在地流域情報圖
從古地圖中,可以看到新莊鄰近大漢溪,早期產米為主,在泰山的山腳下也發現數個埤塘。每年10、11月新莊社大會舉辦「散步節」,且一定會有水路的行程,該活動會帶大家認識當地溪溝、了解當地的生態與河川水質等。此外,透過與署長有約,將民間想法轉給公部門,讓公部門能接納民間想法。除了在新莊地區走讀外,也到淡水河走讀,希望透過將外面看到的知識,帶回自己熟悉的地區,比較彼此間有何差異。
透過塭子川身世工作坊,調查大窠溪舊河道,使用oruxmap跟google earth可以記錄路線,並輸出KML,就能在Google Earth 套疊後呈現。inaturalist可以記錄物種的四季變化。經由圖資比對可發現在民國89年時,大窠溪仍是條自然河溝,並富有生命性,但現在已被水泥覆蓋,原本的樹木也都被砍掉,導致大窠溪兩側變得光禿。
講者也提到運用「Story Map」功能,製作出「塭子川故事地圖」,透過這個地圖各年代圖資的套疊,可以讓大家了解這個流域,過去到現在所發生的河道變遷與歷史事件。
關於如何建置流域情報圖,講者提到可以藉由歷史圖資,了解當地的生態與地景變遷,讓未來在河川復育的過程能有所依據,並鼓勵大家重視都市河川地復育。河川情報圖未來可用做與公部門或是民間團體,進行交流的工具之一,因此目前新莊社大仍在進行內部細節的溝通,還尚未產出相關成品。
3. 方韻如— 影像紀錄與呈現如何輔助,河溪情報的建立
影像是個直覺的學習,但影像需要詮釋,才會得到意義。比如說我們可以從地形圖上,了解「北勢坑溪」很陡。但實際有多陡,我們需要從海上空拍才能得知。但是當我們在溪流的階潭上發現漁業署的「標放魚種」,我們就能藉此了解其實溪流攸關整個海洋資源。
講者說明運用哪些工具輔助調查:
a.運用手機、水下攝影機、空拍機,甚至是窺箱。只要有紀錄的工具,人人都能是影像紀錄的提供者
b.這些影像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留下影像的紀錄,因為這些紀錄給專家看完,就能得到一套完整的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可以用於工程生態檢核,以維護各物種的生態保育權利。
c.影像也可用於建立情感,使各地區的公部門、當地民眾、工程單位,了解到當地獨特物種的重要性,讓更多人重視生態保育。
d.從水下影像也能了解魚群的棲地樣貌,像是認識不同魚群如何運用石頭,築巢、覓食、躲避覓食者等
e.透過正射影像繪製河流樣貌,探討壩體完成後,壩上壩下的河道樣貌,並提供給公部門作為治理的參考
f.貢寮水梯田的邊坡施作工程,經過公私部門間的對談,工法從原先的混凝土,轉變為軟性的石料,且石料的來源並非使用原先已穩定的河床礫石,而是使用颱洪大水時,衝出堆積的石料,避免影響當地環境。
二、流域學校夥伴對話
1. 林淑玲— 社區大學在東螺溪的營造與社區參與
社區大學在社區定位為東螺溪的營造與社區參與,進而帶動學習。為甚麼要做東螺溪,是因為自己小孩身上有東螺溪的豬屎味,居民卻說已經習慣環境的臭味,所以應該起身行動,下一代能夠好好地留在農村。東螺溪,又稱為舊濁水,濁水溪分支,歷經120年,全長34公里,經過9個鄉鎮、4任縣長,卻沒辦法改變河川汙染。湖埔社大的地點、教室遍布在各社區,200多個班成為社區的網絡。
未來的願景為把環境營造好,讓生態回家、東螺溪親水步道、打造東螺溪低碳慢活綠色廊道、許一條乾淨的河川。
2. 徐銘鴻— 以河流為主題的營隊設計—以瀛彰宜跨校地理人文營:宜蘭營為例
地理實察營隊課程的規劃與設計
(1) 課程目標設定:思考學習能力與內容、12年課綱的核心素養。認知、情意與技能,人與環境的關係,結合12年課綱,回應系統思考與規畫執行、創新應變等能力。
(2) 戶外課程的三種模式,導覽式課程,研究型課程,戶外生活體驗。
(3) 營隊任務與作業:活動前:行前作業、活動中:公民報導影片、活動後:營隊期間心得及各小組營隊期間五分鐘影像記錄。
3. 黃柏鈞— 臺灣藍鵲茶的地域創生模式
希望說服坪林農家不用化肥,不是與單一茶園合作,而是集合的品牌。環境教育活動,農友賺講師費,而是生活與當地連結再一起,幾個農家一起想流域收復的策略。東西要如何賣得動。透過生態概念變成品牌,農家能夠對抗外界。台灣藍鵲不是猛禽,而是整個食物鏈,台灣藍鵲為您選茶,象徵萬物享受之後的是人的茶葉。
策略-流域收復:
(1)運用PPGIS工作坊,知道彼此茶園分布,了解慣行與契作茶園,並透過茶農間的關係進行培力與契作,說服不用慣行。讓茶農參與品牌,最後成就該全集水區無農藥集水區。
(2)宗旨:推動臺灣第一個無農藥生態村
(3)目標:以「北勢溪流域」上游為示範
(4)策略:流域收復
(5)方案:企業CSR採購/個人多樣通路購茶/茶學深度體驗
(6)地景教育內容:採茶體驗,古法製茶,生態之旅,打工度假。
(7)企業契作、到茶園插旗的方式,最後將收成的高級茶給企業高端客戶,共24家企業參與契作,2019年共辦理36場茶學深度體驗,將與台北大學合作,計算碳排抵減量(國際企業需要此證明)。
案例:流域收復找茶團
如果要讓一甲地完成三年友善耕種的過程農友,需要有人承諾 2100 斤茶的收購,如果每人收購 1 斤,則是 2100 人。目前坪林的慣行 983 公頃,有機 34 公頃,只要台北市每人購買0.35 斤的友善茶,連續三年,翡翠水庫全面從慣行轉作有機。
4. 林炯任— 大河滔滔崁津遊〜沿河而走,重新看見家鄉
走路節辦理原則為使用者付費、沿河而走、環保低碳原則。促進地方社群連結,吸引各地社團主動參與。也組成核心工作團隊,招募服務志工、導覽人員,標記文化路徑,例如茶場與老屋的遺跡,探討在地生活路網的建構。
講者最後分享走路節的籌辦經驗,活動前進行籌備會議、路線探勘和田調寫作,並製作活動地圖、手冊等文宣。遭遇到的困難則是網站經營不易、經費籌募困難(純粹地方募款支持,沒有公部門支持)、因應不同路線需排除的路況問題。
三、流域學校社群共學工作坊:
1. 工作坊介紹
(1)破冰交流
流域學校成員自我介紹:請以一分鐘簡短介紹自己,您的大名及單位、貴單位致力推動的議題(與流域相關),有什麼需求、想要來討論交流哪些議題。
例如:我是幸福基金會的隋桓敬,我們致力於推動新店溪河川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對河川無感的學員,想要更了解如何與大眾溝通。
(2)自我培力以及社群相互支持的需求(小組討論)
a.自我介紹
b.推動議題時遭遇的困難及需求?
c.如何尋找資源或解決方法?例如:如何相互支援、合作或需要流域學校聯盟網絡提供什麼樣的資源?
(3)流域學校聯盟推動方針說明
a.如何加入聯盟
b.2020年流域學校活動
2. 工作坊成果彙整:
(1)希望能成立網路交流平台,讓流域學校聯盟能互通有無,舉辦種子工作坊、種子教師培訓。並建置資料庫,蒐集師資、教案或相關教學經驗。
(2)能夠一條一條檢視在地河川,串聯在地NGO、社大,蒐集舊照片、結合流域地圖及地方歷史,也可以進一步關注河川汙染問題。
(3)希望流域學校能辦理公私部門的交流會議。
(4)希望能舉辦巡迴講座,進到社區讓更多民眾了解流域學校理念。
(5)都市中人和河川被阻隔,與日常生活的連結度低,除了需要時間耕耘外,可以製造媒體喜歡的話題吸引大眾參與,並和各級學校合作,藉此突破同溫層,鼓勵社會大眾愛護河川。
3. 流域學校聯盟推動方針
(1)全促會團隊於2020年致力擴展流域學校聯盟成員,建置平台網站,藉以匯聚各地流域活動,促進聯盟成員彼此交流經驗。
(2)為培力流域學校聯盟成員,將規劃數場流域見學,例如石門水庫水文化與桃園水圳埤塘走讀,踏查宜蘭大湖溪流域及新莊泰山流域。
(3)籌辦不定期沙龍,隨著時事脈動,探討多元的流域議題,如去年曾舉辦歷史圖資應用、獨流入海型野溪保育等主題,找尋更多有意思的河溪守護經驗。